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

    以创新模式培育苏作工艺人才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11日 09版)

        天下工艺看苏州,苏作精华在吴中。近日,2018苏作文创峰会在苏州市吴中区举行,人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在苏作这个传承千百年的工艺文化门类上。

        今年,吴中区乡土工艺人才成绩单十分抢眼:红木雕刻大师钟锦德获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建明、薛林根、施跃文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施冬妹及其团队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吴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苏扇、缂丝技艺在法国世界非物质文创遗产展上大放异彩,“苏作工艺”成为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

        苏作工艺欣欣向荣的背后,传统乡土工艺人才和产业发展也面临着隐忧。从队伍培养上看,尽管青年人才积极“回流”,代际传承的问题依然严峻;从产业运作上看,作坊式生产较为普遍,人才多而产业弱;从创新思维上看,传统工艺和现代文创产业结合紧密度不够高,有“苏作”而少“文创”。苏作“明珠”众多,如何“串珠成线”?如何进一步提升文创人才载体的吸纳能力和集聚效应,变行业为产业,为“匠人匠心”打造一片筑梦圆梦的空间?

    壮大队伍,传承苏作千年匠心的薪火

        “面对人才断层、大机器生产等因素冲击,以新的模式吸引和培养人才,已成为传承传统工艺的关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锦德告诉记者,以紫檀雕刻和红木家具制作为例,必须依靠创作理念和制作工艺的创新,突出机器无法替代的手作特色,才会得到市场认可。为此,钟锦德牵头成立了苏州市职业大学“钟锦德技能大师工作室”和“苏作明式家具协同创新中心”,建立在现代师徒关系上的口传心授将为木雕艺术发展的代际更迭带来新希望。

        青年是乡土传统技艺“传”下去的重要力量。只有越来越多青年手艺人的“接棒”,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才能代代相传,让苏作工艺的“薪火”越燃越旺。为打造衔接有序的乡土人才梯队,吴中区制定了《吴中区乡土工艺人才培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乡土工艺人才“十百千”工程。计划到2020年年底,分别培养国家级、省市级、区级乡土工艺人才10人、100人、1000人左右;还从人才开发资金中预算1500万元,专门用于支持乡土工艺人才发展。

        培育起这样一支主动肩负起“传承自觉”的队伍,苏作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真正实现了后继有人。去年3月,史志晔创办了青年手艺人协会,这位土生土长的光福镇舟山村大学生与他的同龄朋友们一起,憧憬着未来在苏作家具、香炉、核雕、刺绣、缂丝等苏州传统技艺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了更好地帮助青年手艺人成长,协会组建了由手工艺大师、文化市场创业导师组成的成长导师团,以师徒传承的方式推动他们实现创新创业。

        振兴传统工艺的关键在于传承,传统手工艺传承的核心则是后备人才队伍。吴中目前已集聚工艺乡土从业人员近10万人,是国内工艺门类最多、工艺从业人员最集聚的区县之一,今年5月还被授予“中国民间文艺之乡”称号。青年匠人以崭新的理念,为苏作在技法与题材上的创新提供了不一样的思路。

    完善布局,小作坊脱胎为大产业

        57个项目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中非遗位列江苏省各县市区之首。如何用好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吴中苏作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架起传统工艺人才与现代文创产业之间的桥梁。

        改变以往作坊式的运作模式、利用存量资源兴办文化产业园区、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与运营,一批兼具现代文明与吴文化特色的龙头文化产业载体正在形成。

        11月10日,聚集当代苏州工艺美术行业领军人物的苏州工匠园正式开园。走进园区,俨然进入了一座小型的苏作博物馆——观众围绕织锦服饰连连惊叹。12个不同主题的苏州工艺文化展示区域,入驻了64名工艺美术行业领军人物,融合了吴文化创意集市、工艺美术衍生品及文创产品展览销售、传统工艺手作互动体验三大功能。

        自从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舟山核雕这个古老的工艺门类就重焕光彩并逐渐形成规模。自2012年起,先后投入1.3亿元用于舟山核雕村改造提升工程。来自舟山的周建明从事核雕创作已达40年,他早已把核雕故事刻进生命。2016年,周建明的作品在金陵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作为国内第一只核雕艺术众筹股,这也成为苏作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事件。周建明说,以前核雕的客户群相对固定,上市后逐渐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核雕,在无形之中就把核雕产业的受众群扩大,对于推动和发展核雕产业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

        苏州工匠园、舟山核雕村等一批乡土人才集聚区的设立,实现了从乡土工艺人才个人到团队,从作坊到企业,从单一产品到完整产业链的逐步转变,让适宜苏作文化发祥的土壤越来越肥沃。

    拓宽平台,搭建展示乡土工艺的广阔舞台

        故宫博物院与吴中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是本届苏作文创峰会的最大亮点之一,双方围绕博物馆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人才培训及博物馆品牌宣传等各方面开展合作。在故宫博物院的支持下,吴中博物馆预计明年建成投用,这也为丰富吴文化内涵、提升苏作工艺在全国的知名度带来了更好的契机。

        为靶向破解苏作文创人才后继乏人、创新不足等瓶颈,文创峰会上吴中还与西安美术学院正式签约,此前,苏作已与清华美院、苏州工艺美院等专业院校结缘,以“学院+企业”“学院+大师”“学院+地方政府”的模式,让乡土工艺人才在家门口就能接受高等教育和技艺传承。

        除了引进优质资源,更要带领乡土工艺大师“走出去”,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苏作的魅力,扩大苏作影响力。近年来,吴中苏作频频受邀出境出国、办展办会,不断提升传统工艺的国内国际影响力。去年9月,“苏作工艺展”在第二届中法文化论坛上举办,12位苏作大师18件非遗精品惊艳亮相里昂,与众多文化交流机构、文创企业搭建了合作桥梁。近期,第三届中法文化论坛在西安举办,又有4名乡土工艺人才与法国工艺大师同台竞技交流。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开了传统乡土工艺的新市场,“互联网+”成为苏作的最新根据地。如今的舟山村家家户户添置了小型摄影棚,专门用于拍摄核雕作品,开展网络销售,核雕快递量也已从两年前一天几十单增长到了上千单。将资本与工艺品嫁接,开启了“互联网+艺术+金融”的发展模式,缓解了融资难的问题。加快架构起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引入“东家”“星映像”等专业电商资源,苏作工艺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

        (本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