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改革开放四十年】
缅甸外交部下属缅甸战略与国际研究协会资深研究员、缅甸驻印度前大使吴威伦常常对人笑称,虽然自己是位“半路出家”的中国问题专家,但目睹了40年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惊人成就。吴威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中国政府非常务实,多年来始终将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1966年,在国务资政昂山素季的母亲杜钦基女士担任缅甸驻印度大使期间,吴威伦便常驻印度,到了20世纪90年代,他成为缅甸驻印度大使。由于在印度常驻了很多年,他在缅甸一直被认为是印度问题专家。但近些年,随着对中国问题投入的研究精力越来越大、出访中国的次数越来越多,他对中国问题渐渐如数家珍。
吴威伦与中国的缘分始于1985年,因外事活动需要,他随缅方代表团到访北京。那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不久,在北京的大街上,行人大多穿着制式较为统一的蓝色工装服,骑着自行车,虽然能看出物质生活并不丰富,但一切井然有序,民众充满干劲。首次中国之行给他的最深印象便是,中国普通老百姓对国家和自身的未来充满希望。在之后的30年里,他到访中国超过30次,几乎每年一次,近几年更是越来越频繁地赴中国参加各类学术论坛。即便如此,他每次来到中国,都能明显感觉到与上一次的不同,这令人赞叹的日新月异来自中国人的高效率,源自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今年10月,我再次到访北京,走在北京的大街上,回忆着第一次来京的场景,现今北京城的市容市貌令我感慨万千。”他说,北京街道平整宽阔、车水马龙,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行人衣着光鲜亮丽。就繁华程度而言,现在站在北京街头,已经感觉不到与纽约、巴黎、伦敦等欧美发达国家大城市的差别。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先生强调实事求是原则,提出了“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的黑猫白猫论。中国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非常务实,多年来始终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吴威伦说,看到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对研究中国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最初他只关心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一些顶层设计,现在已经快扩展到与中国有关的一切。如今每次到访北京,他都会拉着翻译走进小区、街道,与居民交谈,询问他们的衣食住行,咨询他们对北京城市发展的看法。到了中国的乡村,他会询问村民的生活情况和农业发展状况。现阶段缅甸70%的民众都在从事农业生产,他希望能从中国的乡村发展经验中为缅甸农村发展找寻答案。
吴威伦表示,真正了解中国的人不会相信“中国威胁论”。从历史来看,防守是中国的常态,中国更多的时候是以建造长城的方式抵御外敌,中国人没有侵略他国的“基因”。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国的发展重心一直是提升本国民众生活水平,而不是谋求霸权。遇到矛盾问题时,中方都能以积极的姿态来协商、沟通,中国不会成为一些媒体所称的“霸权国家”。他表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正在践行着有自己特色的民主。在与中国民众的接触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中国民众享有充足的平等、自由,在工作、生活方面的选择比起世界上许多国家民众的选择都要多。”
谈及未来中缅合作,吴威伦表示,缅中一衣带水,两国地缘相近、文化相通,交流起来有着天然的优势。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效率,效率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一大优势。他希望缅中之间能有更深一步的交流,中国企业家们能够了解缅甸、适应缅甸,从而更好地扎根缅甸、发展缅甸,缅甸民众则应在交流中多学习中国人的长处,从中国的改革开放中汲取更多的经验,更好地发展本国、提升自身。
(本报仰光12月10日电 本报驻仰光记者 鹿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