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0岁的李艳军是河北涞水县的农村人,上世纪90年代来到北京打工,从开始在建筑工地干重体力活儿到后来拿下水暖工和电工的双职业技能证书,成为一家大型事业单位服务中心的长期合同工,20多年间,李艳军已经成长为一个“新城市人”,消费也随着收入的增长在不断的升级中。
“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李艳军和记者聊起40年来的变化不断地发出感慨,“我们涞水过去是国家级贫困县,位于环北京的贫困地带。我家里有三个兄弟姐妹,父母完全靠种地为生,小时候家里穷,都不记得自己花钱买过什么喜欢的东西。等到成家有了小孩后,日子好一些了,但辛苦一年种地也只是勉强够吃喝,手里根本剩不下钱,只有过年才能给孩子买身新衣服。不想一直穷下去,就来北京打工。刚开始没有什么技能,挣钱很少,一个月也就100元,省着用也剩不下多少,消费真说不上,连衣服都很少买,身上穿的除了工作服很多都是干活时认识的北京热心人送的。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越来越好,我们两口子也勤快。所以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现在一个月4000多元工资,还有‘五险一金’,心里踏实。吃喝穿用都不用算计了,电视、洗衣机、手机等电子产品都买了。前几年,我们还在老家县城里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楼房,去年又花11万元买了一辆小汽车。”
李艳军说起自己40年间的消费升级笑声不断,他的故事也印证着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呈现的中国人生活变迁“三部曲”:1978—1991年——人民生活稳步解决温饱;1992—2000年——人民生活实现总体小康;2001—2017年——人民生活迈向全面小康。
数据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居民收入节节攀升,消费水平大幅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1559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66262亿元,年均增长15%。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收入继续快速增长,分配差距进一步缩小,消费结构继续改善,生活质量继续提高。
“我老家离北京有90公里,2017年买了小汽车后,我在春节前开车回老家看望双方的老人和亲戚朋友们。我们特意去采购了老人们喜欢的茉莉花茶、稻香村的京八件等年货。当时我80岁的老父亲还在世,他高兴得合不拢嘴,一再嘱咐我们要好好工作,要对得起国家的好政策。”李艳军动情地说,“我父亲今年3月份去世了,他走之前看到我们有车,有房,小外孙也该上学了,他老人家也放心了。”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城乡居民从吃穿住用的品质,到能够享受的医疗教育服务水平,都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生活质量不断提升,食品支出比重明显下降,服装时尚化,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移动电话、计算机、汽车走入寻常百姓家。2017年,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35部,计算机80.8台,家用汽车37.5辆;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46部,计算机29.2台,家用汽车19.3辆。
“现在想吃啥喝啥都可以随便买,我们都开始注意健康生活,锻炼身体。衣服鞋帽一年总得添几套自己喜欢的。前几年旧衣服鞋什么的带回老家还有人要,现在农村的生活条件也好了,超市和网上购物又方便又便宜,自己买的都穿不坏,旧东西都没人要了。”李艳军告诉记者,“我现在最关心的是小外孙子的教育,家里人也愿意在教育上消费。今年他上小学了,我们给他在老家的县城选了一个收费的寄宿学校。小外孙放假时我有时间就开车去接,我工作忙他姥姥去接。得益于京津冀一体化,北京和河北之间已经通公交车了,坐917路公交就可以到达涞水县城,刷卡还可以半价。”
“还有让人想不到的高兴事,现在北京的公租房也惠及我们农民工了。已经有资历比我早的同事分配到了公租房,今年春节将搬入新居。我也在排队申请,过两年也有希望租住新房了。”李艳军说。
(本报记者 张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