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

    爱国之心不改 报国之志弥坚

    ——海外知识分子涌起回国报效新中国热潮

    作者:本报记者 罗旭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10日 04版)

        【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风雨如晦,爱国之心不改;家国多难,报国之志弥坚。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一大批怀着科学救国抱负的海外留学生,冲破艰难险阻,回到祖国怀抱。他们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至今鼓舞着海内外华夏儿女。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就非常清楚地看到,知识分子不仅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更重要的是在未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大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1949年夏,由中共中央南方局安排赴美留学的中共党员徐鸣专程回国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周恩来同志指出:“你们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在美国的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级技术专家回来建设新中国。”

        1949年12月6日,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成立了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分别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地设立留学生回国招待所,全权负责接待回国的留学生。12月18日,周恩来同志通过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诚恳邀请在海外的留学生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

        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给那些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带来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希望,并在海外掀起了一场为建设新中国服务的留学生回国热潮。

        1950年2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归国途中在香港发表了《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他在信中以激情的语言说,“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的工作基础,为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和发展而奋斗!”

        但是,海外中国留学生回国服务的行动,却受到西方国家的阻挠和刁难,最为突出的是美国政府。1951年9月,21名中国留美学生乘船返国,当船抵达檀香山时,美国联邦调查局人员强迫学理工和医学的吴铱、刘安华等9位留学生乘小船返美,不准其回国。以后,几经波折,他们才于10月再次离开美国,于11月回到祖国。

        秉持报国信念的钱学森亦是归心似箭。1950年8月,当他准备启程回国时,却突然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扣留。

        1955年6月,周恩来同志在得知钱学森急切请求中国政府帮助他回国的消息后,立刻指示在日内瓦参加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王炳南,要求美国政府取消对钱学森等归国的无理限制。在王炳南的大力推动下,8月5日,钱学森终于接到了美国移民局的通知,被允许离开美国。同年10月,钱学森回国。

        据统计,从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8月到1950年年底,有近400名中国留美学生、200多名中国留英学生(占留英学生总数的2/3),回到祖国参加建设。到1955年11月,由海外回国的留学生多达1536人,其中从美国回来的就有1041人。到20世纪50年代末,回国人数增至2500名。他们当中,包括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严济慈、华罗庚、钱三强、程开甲……面对新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困难局面,他们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呕心沥血、顽强拼搏,为新中国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取得了“两弹一星”等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万里长城家,一生唯报国。物理学家程开甲在西北核试验基地隐姓埋名一干就是20年。程开甲说,我不回国,绝不会有现在这样幸福,因为我现在做的一切都和我的祖国联系在一起……

        “对这些怀有赤诚大爱的知识分子来说,祖国是他们生命中永不平复的烙印,报效国家是他们不可更改的人生命运。”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曹卫洲说,“家国情怀是植根于中国知识分子血脉之中的文化传承,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是海外学子奋发图强的精神归依。”

        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张学记表示,只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富强紧密结合在一起,人生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本报记者 罗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