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

    “新时代我国哲学创建一流学科中的问题和对策”会议综述

    作者:刘丰源 朱梅 李佳玮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10日 15版)

        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承办的教育部社科委哲学学部2018年学科建设研讨会,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会议主题是“新时代我国哲学创建一流学科中的问题和对策”。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东南大学等十多所高校的教育部社科委哲学学部委员和特邀专家近50人与会。开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贺耀敏教授,教育部社科委哲学学部召集人陈先达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哲学院院长郝立新教授分别致辞。开幕式由教育部社科委哲学学部秘书处秘书长郭湛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学者从当代中国现实出发,提出了在实际学科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目前哲学一流学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首先,在新时代,我们应对一流学科的标准进行反思。贺耀敏教授在致辞中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和中国实际的关系问题。创建一流学科不是让我们的大脑像外国人一样思考,我们的哲学也不是要跟着西方的步伐亦步亦趋。以往对一流的衡量标准,主要是借鉴西方的。如何能制定出既符合我国实际国情、又与我国文化传承相契合的衡量标准,是我们今天建设一流学科时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其次,哲学学科发展在整体规划和具体规划上还需进一步调整。在哲学学科规划方面,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认为,首先要思考哲学学科在创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任务是什么。关于具体学科规划和建设,陈先达教授说,哲学门类下二级学科繁多,相应产生的问题就是各个二级学科间发展不平衡。所有二级学科,都涉及中哲、西哲和马哲三个学科,如何处理好马哲的主导地位和中哲、西哲及整个哲学体系之间的关系,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再次,现有学科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清华大学陈来教授指出,现有评价体系存在着唯数量、唯英文发表的弊端,相应产生的人事制度有唯帽子、唯留学经历的倾向,这就造成了对学科的自我否定。

        最后,学术成果在现实中的转化应更为深入。中国政法大学李德顺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中,搞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经典著作研究的,已经能和世界对话。但是最薄弱的环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方面的研究,理论成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凸显,也没能产生应有的现实效果。

    创建哲学一流学科的对策与建议

        一是关于一流学科的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相应的作为时代精神的哲学,也应该经历自己的转折。吴晓明教授认为,学术真正的成熟必须经历从“学徒状态”到“自我主张”的转折。哲学的任务是给自身以及其他社会科学提供“自我主张”的尺度。这种尺度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把从国外学来的东西,结合中国现实和本土思想,转化为能思的和批判的。二是要研究中国社会,深入中国现实。

        所谓一流学科,还应当走向世界。贺耀敏教授指出,创建一流学科,要把中国哲学家的思考推向世界。复旦大学孙向晨教授说,提高国际对话的能力,也就是在一些学术的规范性上,要和世界接轨。

        一流学科还应当具备优良的师生队伍。陈先达教授指出,一流学科首先要有好的教师队伍;其次,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出合格的学生,一流学生的标准就是一流学科的标准。关于师资队伍建设,郝立新教授认为,要处理好国外师资引进和国内师资培养之间的关系,并且要尽快让从国外引进来的师资接轨国内发展,了解中国现实。吴晓明教授指出,在人才引进过程中,我们要看到,外来人才的知识是很前沿和丰富的,但在思的层面仍有不足。

        二是关于具体学科的规划。首先,应认清哲学学科的独特性。吴晓明教授提出,哲学是研究思想的学问,“学”与“思”要共同发展,才能建设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其次,应协调好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陈先达教授指出,中国的哲学学科建设一定要立足于中国现实。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哲学学科建设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把各个二级学科办好,才可能有一流一级学科。二级学科是建设一流学科的基础。陈先达教授认为,我国哲学系和哲学专业很多,应该先建设有特色的哲学系。一级学科的标准应由众多二级学科的一流标准综合而成。

        再次,应加强跨学科的交流。郝立新教授强调,跨学科交流平台在一流学科建设中十分重要,这也有利于二级学科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交流。中国人民大学臧峰宇教授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使得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哲学。

        三是关于人才评价标准。评价的标准应“因地制宜”。一流学科的建设离不开人才,而现今评价体系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陈来教授认为,我们培养的人才,既是为了和国际接轨,也是为了马哲、中哲、西哲能够更好地结合,在思想和文化上作出贡献。文科和理科学科本身就存在较大差异,评价体系的制定,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形式主义。

        四是关于学术成果的有效转化。我们应对我国已有的学术成果自信,并让学术成果体现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李德顺教授认为,我们的理论是在中国历史发展实践之中产生的,要有理论自信。此外还要“把成果拾进篮子里”。臧峰宇教授提出,现今科技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和新认识。我们要把握哲学的实践精神,塑造引领我们时代的思想。

        郭湛教授在会议总结中强调,哲学一流学科建设要从中国现实出发,同时要具有国际视野。同整个国家发展一样,哲学教育和研究也面临着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的关系问题。我们应该关注哲学发展中的分化和综合,慎重考虑哲学学科划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稳步推进哲学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作者:刘丰源 朱梅 李佳玮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