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成都12月8日电(记者李晓东、周洪双 通讯员景小峰)由四川省文联、光明日报文艺部联合主办的四川新文艺群体发展研讨会7日在四川成都举行。会上发布了由四川省文联牵头、耗时一年调查形成的《文化繁荣兴盛的有生力量——四川新文艺群体调研报告》,百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围绕新文艺群体的生存状况与发展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调研报告首次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四川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新文艺聚落和新文艺个体工作者的生存与发展现状。报告显示,四川全省各级各类新文艺组织共83952个,约251万人。工商部门登记为公司的有61917个,登记为个体工商户的有19138个。民政部门登记为民办非企业、社会团体或基金会的有2897个,呈现出规模大、门类多、特色亮、后劲足和发展猛的特点。
与会专家指出,从全国来看,新文艺群体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新文艺组织不仅在数量上快速增长,在质量上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涌现出了不少知名企业、团体和精品力作。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渐渐发展为新的力量,他们更独立、更节约资源,形成了开放的文艺创作态势,展示出别样的创作活力。”四川省文联主席郑晓幸指出,新文艺群体正成为文化繁荣兴盛的有生力量。
报告指出,我国新文艺组织及群体的快速发展,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量,带动了社会就业的增加,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作出了全方位的贡献。
“当下新文艺群体十分活跃,贡献很突出,发展的新问题、新挑战也很突出,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公平的眼光、团结的眼光看待他们。”与会专家谈到,新文艺群体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在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报告显示,新文艺群体自我发展的后劲略显乏力,造血功能不足。其中,新文化产业发展业态不充分、结构不合理、行业发展不平衡、一城独大的特点十分明显。
“注重提升新文艺群体的创新能力和整合能力,培育挖掘文化经济新增量、新动能。”专家建议,解决新文艺群体产业结构不平衡问题要深化文化艺术供给侧改革,推动生产一批“叫好又叫座”的文化产品。
第九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夏潮指出,要积极服务新文艺群体,加强对他们的引领和服务,引导他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心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难,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探索适宜新文艺群体的工作方式,使文联组织成为新文艺群体的温馨之家。
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教授刘彦武说,目前,很多新文艺组织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社会认知度不高、公信力不足、自治能力和经验缺乏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参与文化治理功能的发挥。他建议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冲破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束缚,为新文艺群体提供公平的市场环境,积极推动新文艺群体健康发展。
“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新征途中,我国新文艺群体只能强化,不能弱化,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与会专家指出,要有效组织和引导新文艺群体,促进他们融入国家文化体制,引导他们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