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07日 星期五

    泛舟运河话姑苏

    作者:叶辛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07日 15版)

        夕阳西斜了,晚秋的阳光照耀在运河两岸的柳叶上,闪烁着明丽的光泽。微风拂来,浓垂的柳条儿轻摇轻晃着,眼前的景致亦随之活了起来。坐进雕梁画栋的游船,轻风送过来一缕一缕桂花的香气,好闻极了,惬意极了!苏州的友人说,今年这个季节来,来得太好了,苏州城里的桂花都开了,而且是金桂、银桂一起开,倍添了苏州古城的魅力!一位女士插嘴:“真的是好难得,我家门前和后院里的一株金桂、一株银桂,竟然同时盛开了。开得好茂盛,好持久,香得全家人从早至晚都乐呵呵的。”在这样不冷不热、明媚的秋色里泛舟古运河,从船上看苏州,别有一番情韵和意趣。

        我晓得,桂花是苏州的市花,苏州友人的话语里充满了对盛开的桂花的喜悦和自豪,仿佛在以一桌盛宴,招待他们的客人。这是可以理解和体会的。

        那么运河呢?运河和姑苏古城有什么关系呢?

        这是我坐上游船的原因。上船之前,一位上海作家给我电话,问我下午在干啥。我回说,在采访运河和苏州的关系。

        这位年龄与我相仿的老上海,竟然以很不以为然的语气道:“运河与苏州有啥关系啊!我们上海人,只晓得大运河同无锡、同常州有关系,从那里流过江苏,到杭州去。苏州离无锡还有一大段距离呢。”

        不怪朋友误解,今天的上海人,到苏州来都是像到邻居家串门,半个小时的高铁,一个钟头的高速公路,说来就来了。谈完事,吃了饭,说走就走了。苏州就像是上海的后花园,讲起苏州的园林,苏州的丝绸,苏州的名胜古迹,他们自认为一点不比苏州人差。

        其实,和土生土长的苏州人相比,上海人对苏州的了解,还是肤浅的。比如我坐的这条船正航行的运河,最早开凿的一段,就是在苏州附近的太伯渎——宽有12丈,长整整有87里,是一条兼用以行舟和灌溉的运河,距今已3000多年了。

        《江苏水利全书》中的这一段信息,一下子将大运河修建于隋唐的历史,大大地提前了。有了开头,才有起始;有了起始,才有全线贯通的京杭大运河。因为苏州大运河修建得最早,故而这一段成了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通了大运河,苏州古城承担了漕运中的十之一二。自唐宋至明清,苏州一直是漕粮的重要产地,被称为“国之粮仓”“国之命脉”。在这“命脉”上运送的还有大量的商品,到过苏州段运河的意大利传教士马可·波罗说:“运河因为有‘吴江通道’而变得生动。”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则说:“……在这个市场上样样东西都能买到。”

        “样样东西都能买到”,虽然说得没什么诗意,但是很实在地道出了被运河水滋养的古城苏州的繁荣昌盛和城市格局的特色。

        上这艘游船之前,我花了半天时间,又一次徜徉在苏州古城的老街老巷之中,目睹了“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活水水系,城内水系和城外运河沟通之便捷,让人叹为观止。大运河绕城、穿城而过苏州,二者联系之密切、关联度之高,形象地道出苏州城的发展和大运河息息相关。河多桥多,桥多景多,享誉世界的苏州园林的名声,也是和活水、和大运河分不开的。

        有了这一番真切的认识,坐在游船上观水、望景、看苏州,就有了一番别样的情趣和韵味。陡地感觉到,苏州像是一座水做的城市,苏州的历史,是与水结缘的历史,苏州人的生活,是与水亲密相伴的生活。而这水,因为有了京杭大运河,变得驯服温顺了,变得活泛多姿了,变得有滋有味有情感了。

        不是吗,看到熟悉的虎丘塔,我恍然觉得,它成了大运河的灯塔。船过宝带桥,我马上想到了唐朝捐出宝带集资助建这座桥的苏州刺史王仲舒——宝带桥因此而得名。也因它多达53个桥孔,故同赵州桥、卢沟桥等名桥一道,在历史上为人所知。到了盘门古城,苏州人必然要提到伍子胥和苏州建城的关系。过去了多少岁月啊,苏州人仍记得伍子胥的功绩。

        泛舟运河话姑苏,会引出无尽的怀古之情,会挑起一个又一个与历史、与人文有关的话题。我们坐的游船太小了,不断地被主航道上快速行进的大船晃得摇个不停。友人介绍说,别看现在高铁、高速路的运力大增,苏州大运河这一段由于河面宽阔,河水深达9米,依然是整个京杭大运河运输最繁忙的要道,一艘船,最大运输量达千吨哩。其运力,堪比长江航运。

        临近黄昏,太阳落到地平线下去了。运河上的风大了一点,我们的游船停泊在江枫桥堍。

        上得岸来,迎面看到的,是一尊硕大的石雕,唐朝诗人张继的形象栩栩如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寄寓着的文人情怀的不朽诗篇,至今仍为人啧啧称道。寒山寺因此诗千古留名,江村桥、枫桥亦成了今天的游人总要踏足的古迹。我和友人探讨,我在山乡待过近10年,霜是凝结在田野上的,天上是看不见霜的,而露宿在客船上的诗人,来到江枫桥畔,也不该会寂寞孤独——江枫桥集贸市场热闹繁华,酒楼商店沿街成市,弦歌不绝,有的是文人雅士喝酒品茗的场所,吟诗作画也好,纵酒阔论也罢,尽可一醉方休。

        友人点头:“当年确实是这个样子。”

        我进一步道:“有一句流传至今的俗谚,‘探听枫桥价,买货不上当’,说明了当年紧挨运河边的江枫桥头不仅是个热闹的集贸市场和漕运大码头,而且这一市场上的价格,对整个江南市场都有指导意义。诗人来到这么个地方,如同今天的人们到了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苏州的观前街,怎么会愁绪满怀呢?”

        友人客气地问我:“你的理解呢?”

        我把思考良久的想法讲了出来:“诗人并非因天气寒冷客宿小船而失眠,他所写的‘霜满天’,指的是唐朝的安史之乱,搅得人们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整首诗抒发的是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也正因此,这首诗才会流传千古,张继才为后人称道和纪念。”

        友人一击掌:“说得好!由此生发出去,大运河之所以能在2014年申遗成功,成为世界遗产,也正是因为自古而今,它都在造福于运河两岸的人民,造福于姑苏城。”

        我也给友人点了个赞。

        (作者:叶辛)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