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派主席专访】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回望,40年的发展成就中凝聚着广大海外侨胞的智慧和力量。中国致公党渊源于侨社,服务于侨胞,与众多海外华人华侨有着密切的联系。连续三届当选致公党中央主席的万钢,将带领致公党怎样写好“侨”“海”报国的大文章?身兼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他又怎样看待科技体制改革如何破除障碍,调动年轻人的积极性?对此我们进行了采访。
把侨海特色转化为履职优势
记者:我们知道,中国致公党与众多海外华人华侨有着密切的联系。未来致公党在团结凝聚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方面还会有哪些举措?如何将“侨”“海”特色转化为履职优势?
万钢: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政党,永葆特色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根基,凝聚共识是我们有所作为的源泉。致公党根系国内,面向海外;渊源于侨社,服务于侨胞。致公党有责任、有义务最大限度地把广大归侨、侨眷、留学人员和海外侨胞团结起来,最大限度地把他们促进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最大限度地把致公党的侨海特色和履职优势展现出来,最大限度地凝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共识。
进入新时代,致公党将要进一步树立全视野、全方位的侨海意识,努力拓展联系对象,更多地服务侨社侨胞。我们紧紧围绕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公共外交,加强与爱国侨社、爱国侨领及留学人员专业团体的联系,进一步促进科技文化交流、引才引智、服务华裔新生代等重点工作,增强海外侨界积极参与祖国改革开放创新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致公党把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彰显侨海优势、写好“侨”“海”大文章的基本内容。着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建立和壮大爱国友好的侨界力量。牢牢坚持有助于凝聚侨心维护侨益、有助于促进“反独促统”、有助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原则来开拓构建“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格局。
致公党把凝聚海外人才报国之志,作为新时代“侨海报国”的重要内涵。当前,回国创新创业逐渐成为留学人员报效祖国、施展才华的重要方式,致公党积极围绕如何为归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服务开展相关调研、提出建议,帮助他们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志”,通过“为国奋斗”收获“强国之果”。今后,我们还将在工作实践中继续探索招才引智工作的规律性,积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推动侨务招才引智工作长效发展;着力建设海内外工作平台,完善工作体系,提高工作实效;构建创新创业全程服务体系,为更多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参与中国发展提供支持,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进入新时代,致公党将更加注重发挥侨海优势,通过开展广泛联谊增强群众性,注重倾听侨胞和留学人员的声音,进一步发挥参政党优势,积极反映侨海呼声,把侨海特色转化为履职尽责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更加注重立足国内、放眼海外,以国际化的视野、全局性的思维,把侨海的无限智慧和磅礴力量汇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之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探索履职规律,讲好致公故事
记者:在去年年底的致公党十五大上,您第三次当选致公党中央主席。请问,近一年来致公党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有哪些新举措,下一步还会有哪些新作为?
万钢: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新面貌。致公党要在新型政党制度的格局下发挥出更大作用,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政治把握、参政议政、组织领导、合作共事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致公党始终把筑牢思想根基摆在首要位置,紧紧围绕“夯实政治基础、探索履职规律、讲好致公故事”的工作目标,不断巩固全党的政治道路认同、奋斗目标认同和文化价值认同。特别是致公党十五大以来,把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把理论政策学习与主席会、常委会和全委会学习相结合,围绕中共中央的大政方针、决策部署,紧扣时代主题推进工作,组织开展“学习十九大,弘扬好传统”致公讲堂;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与研讨,组织编写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中国致公党学习问答》等。
在组织建设方面,我们以巩固和推进政治交接为主线,以传承“致力为公”宗旨、落实“人才兴党”战略、践行“侨海报国”理念为目标,积极推进党员发展和组织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和机关建设,积极完善相关机制章程,推动党内监督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在能力建设方面,致公党各级组织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政治理论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提升参政议政质量和效果。根据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和新任务,我们优化了第十五届中央专门委员会的结构,进一步发挥专门委员会的作用,参政履职能力和效益得到提升。
在作风建设方面,今年1月致公党中央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转变机关作风,助力政治交接”专题教育活动,旨在加强致公党中央机关作风建设,提高机关工作效能。致公党一些地方组织也开展了改进机关作风、提升能力效益的活动。前不久召开的致公党十五届中常会第三次会议上,我们提出要在致公党全党范围内树立一种奉献务实、敢作为有担当的新作风,这种作风应体现在工作的各个层面,特别是要体现在学风、文风、会风和调研作风上面。通过加强理论武装、巩固政治共识、深入基层调研、改进工作作风、努力建设政治坚定、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
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探索如何将参政党自身建设与信息化时代特征有机结合,创新服务、管理和活动方式,按照“党员活动到哪里,自身建设工作就跟进到哪里”的原则,通过建立“网上支部”“党员网上交流平台”“微信参政平台”等途径,创新网络组织活动形式,加强致公党组织与党员的互动交流,以加速融合共享为目标,不断加强信息化时代致公党的自身建设。
青年要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科研之路
记者:中共十九大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明确要求,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到保障改善民生等各方面都突出了科技创新的全面支撑引领作用。对于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您有哪些建议?科技体制改革如何破除各种障碍,调动年轻人的积极性?
万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他同时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优势就是人才资源的优势。
青年科技工作者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当前,我们正处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型发展的历史交汇期,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创新正当其时、筑梦圆梦适顺其势。希望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一是勇于面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需要、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潮流方向,敢于挑战前沿科学问题,扎实深入基础研究,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从学术生涯起步伊始就树立引领原创的远大志向;二是自觉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在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上求新突破,在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领域下大功夫,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实现我国整体科技水平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战略性转变贡献智慧和力量;三是时刻牢记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初心,不为浮华所扰,不为名利所惑,时刻保持对科学研究的虔诚和敬畏,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学术品格,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学术声誉,让科学研究之花“墨香恒久”“清满乾坤”。
建立健全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国家继续深化科技管理改革,进一步去除繁文缛节,为科研人员松绑、助力。要加强科技创新政策与其他领域相关政策的协调,解决政策落实中的堵点和难点,把现有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要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三评”改革,制定完善科技人才评价的意见,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用人单位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要着力推动国际科技合作,把改革开放的政策落实到位,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使中国创造走向世界,惠及全球。要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把科研人员的“自律”与制度建设的“他律”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生态和创新文化,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本报记者 俞海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