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科大的精神是坚韧不拔、发奋图强;山科大的传统是爱校奉献、敬业实干;山科大的教风是尚德尚学、严谨严格,学风是勤学笃行。”近日,山东科技大学公布了学校的一系列文化建设成果,其中包括凝练总结的校风校训等。
“别看就这几个简单的字,我们梳理了整整30个月,这可是建校60多年历史文化精神的凝练总结啊。”山东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尹华说,总结凝练校风校训是山东科技大学“初心传承”工程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学校以“初心传承、爱党爱校”为出发点,健全完善了思政工作各项机制,讲好科大创业故事、教师敬业故事、学生成才故事、校友成长故事,在不断摸索实践中,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高校思政工作之路。
《科大故事》 让校风校训活起来
“一次在井下,宋振骐正和工人们在底分层抢煤,突然顶板来压,一块不算小的顶板眼看就要砸下来,宋振骐眼疾手快,一个箭步冲上去,用肩膀顶住了……”“有一次,我与易恒森老师带72级一个班学生下井实习。那天易老师有点发烧,我跟他说你就不要下井了。易老师说‘不行,一个班28个学生,你一个人带不了,我又不是高烧,而且今天是最后一堂课’”。随手翻开《科大故事》,这样的情节处处可见。
“宋振骐院士80多岁了,还亲自到井下查看现场,指导工作,这样的行为令人动容。前几天我还在校园里看到了宋院士,老人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跟他打招呼,他就停下来,跟我们这群毛头小子聊天,谈学习聊发展,一个劲告诫我们要努力,将来为国家多出力。”来自矿业学院安全工程专业的2015级学生盛凯华说,每当看到或亲身经历这样的山科大故事,心里怎么会不感动。
为了让山科大传统精神活起来,山东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颇费了一番周折。时间紧,加班加点;人手少,抽调借用;设备缺,专项列支……2016年以来,山东科技大学采访了60多位离退休老同志,听他们讲故事,给他们拍照片,为他们录视频,足迹遍布全国,编辑出版了《科大故事》等书籍和光盘,送到每个教职工手中;把故事刊登在《山东科大报》上,发到每个学生宿舍,让所有师生在老同志的娓娓道来中感受到学校发展历程,让所有师生在口口相传中融入学校发展进程。
如今,读《科大故事》的人多起来了,了解山科大历史的人多起来了,认可山科大传统的人多起来了,学校优秀传统文化像小树苗一样扎下了根,并逐渐长大长高。
“泰山讲坛”让初心传承实起来
“我见到房兵了,太酷了,太精彩了!”“原本枯燥的东西,在专家的口中变得如此精彩,让我们长了不少见识。”“泰山讲坛”第二期报告会上座无虚席,甚至很多学生都席地而坐,开了两个视频分会场仍然满足不了师生的需求。
2016年以来,山东科技大学开设了“泰山讲坛”,邀请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到学校作报告。两年多来,已经举办了16期。房兵教授主讲的《胜利日大阅兵——从苦难辉煌到伟大梦想》、杜文龙教授主讲的《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对策》、金灿荣教授主讲的《当前国际热点和中国外交》、公方彬教授主讲的《中国崛起的瓶颈与突破》、黄苇町教授主讲的《进一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等报告特别受师生的欢迎。“泰山讲坛”让理论学习走进了师生的心中。
“从原来的拉人头、派人头到现在要求主动参加、要求预留座位,这是我们在理论学习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师生们喜欢听,能够听进去,关键是还能用起来,把理论用在实践中,推动学校改革发展。”山东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李克周说。
“这些专家学者的讲座声情并茂、深入浅出,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一方面很解渴,满足了广大师生对最新国家政策的了解诉求;另一方面很带劲,能够把党的初心、大学的初心和每个师生的初心联系起来,让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获得更大的自豪感,也更加充满动力。”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徐正中听完报告如是说。
党建引领让发展行动快起来
“再忙也得学习,学习不扎实,理想信念不坚定,政治素质不过硬,怎么能把工作做好。”山东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罗公利说,在“初心传承”工程中,山科大特别注重发挥党委理论中心组的带头示范作用。领导带头先学起来,严格按照每两周学习一次的频率,在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中,深化认识、统一思想、汇集力量、推动发展。
“今年7月,我参加国赛遴选8进4的角逐,学校几位平均年龄75岁以上的老教授老党员亲自指导我。当时酷暑难耐,整整一周的时间,每天3节课,一听就是一上午,但是老教授们无一缺席,给我提了很多宝贵意见。我想这样的传帮带,就是山科大的‘初心传承’吧。”荣获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的山科大基础课老师吕亚男说,从这些老教授老党员的身上,他看到了高尚的师德与师风,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教师,他要在教学中、在育人上把初心传承下去。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罗公利表示,通过“初心传承”,在不断的党性锻炼中,广大师生的凝聚力更强了,信心更足了,推进力度更大了;通过“初心传承”,也让越来越多的青年师生学会以责任传承初心,用担当坚守使命,懂得自己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通过“初心传承”,学校实现党建引领发展,一点一点夯实学科建设基础,让发展的脚步快起来、实起来。
(本报记者 刘艳杰 本报通讯员 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