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04日 星期二

    王蒙:江南文化以文化人,优化世道人心

    作者:本报记者 王斯敏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04日 07版)

        【特邀演讲】 

        84岁的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始终保持着与这个时代同频共振的节律。

        11月29日,身着浅色西装的王蒙现身沪上,在光明日报社与上海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江南文化与新时代发展”论坛做特邀演讲。

        在以“文化资源与文化魅力”为主题的演讲中,王蒙描绘了自己心中的江南文化:“春来江水绿如蓝”,它是一个审美的范畴;“不尽长江滚滚流”,又是一种历史的沧桑。随着近现代工业、商业、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江南文化又融入了劳动效率、科学技术、匠人精神等时代概念。所以,“单江南文化这四个字,就让人感到非常受鼓舞了”。他用“浮想联翩”来表达自己对江南文化的沉浸与神往。

        他尤为关注的是江南文化以文化人、“优化世道人心”的作用。“‘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夫子说,人民不能用德行来要求自己、提高自己,官员不能讲学习、讲修养、讲修身,各界人士不能很好吸收先进的东西,听到好的东西不感动,看到坏的事情不改进,就是他最大的忧愁。我想,这种对于世道人心的关注,也是今天我们最该关心的事情。”

        在王蒙看来,一个地方除了看得见的风景,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该地的风土人情、文明素养。如果呈现出来的是诚信礼貌、团结和谐、开明负责,那么必然会令“近者悦,远者来”,而上海正是这样。他用“先进性、现代性、纪律性和效率性”来描述自己的上海印象,并深情寄语长三角地区,希望这里“不但有各种优质的文化产品,而且成为文明的典范、文化的典范、世道人心的典范,贯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

        演讲之后,王蒙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发展的亲历者与见证人,王蒙对这波澜壮阔的40年充满感情。

        “这40年文化的发展进步非常大。我们拥有的文化资源越来越丰富,人的精神空间有了很显著的扩容,文化事业的功能也有了很多变化和延伸。”王蒙一一历数,从传统文化说到创意产业,从墨香册页谈至“互联网+”,言语间浓缩了文化伴着时代蓬勃而兴的盛景,透出由衷的欣然与喜悦。

        令他自豪的,还有中国文化日益走向世界所释放的影响力。古老的文化敞开胸怀、吐故纳新,自然也会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王蒙认为,对此应该正确认识,坦然以待:“发展前进中必然会有挑战和困惑。怎么办?需要引导和选择,尽量把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

        有文化自信,才能始终保持文化的引领力和先进性。王蒙认为,文化自信表现为“接续”和“发展”两个方面。

        “我常说一句话:如果拒绝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自绝于国土和人民;如果拒绝现代化、拒绝发展,就是自绝于地球,就是毛主席说的该‘开除球籍’。”

        一方面是对中国文脉的接续,接续文化传统就是“接地气”,博远悠久的中华文明是为新时代输送养分的发达根系;一方面是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吸收,“我们的文化自信并不是抱残守缺的自信,而是开放包容的自信,是一种让我们昂起头来,更多吸收人类智慧、更多发展创新的内在支撑”。这种自信,让王蒙对中国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

        王蒙是《光明日报》的老读者、老作者。访谈以他对《光明日报》广大读者的寄语而结束:“《光明日报》是一张富有文化内容的报纸。文化带来光明,知识带来光明,让我们共同接受这样一个光明的洗礼。”

        (本报记者 王斯敏)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