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28日 星期三

    一门六院士,“永不疲劳的疲劳专家”高镇同的奋斗目标——

    “努力使学生超过自己”

    作者:本报记者 刘博超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28日 08版)

        今年中国航展上,歼10b、歼20战机鹰击长空,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高难度爬升翻滚等战术动作中,飞机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强力,而如何应对机身疲劳脆裂等风险、科学估定飞机寿命是航空领域的重大课题。11月,我国著名飞机结构疲劳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高镇同迎来九十岁生日,他随即捐献90万元资助空天人才培养,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宣布成立高镇同基金,接受各界捐助。

        这位“永不疲劳的疲劳专家”创立了疲劳统计学分支学科,所带的40余名研究生大都成为行业领军人才,其中五位是两院院士。“我的奋斗目标是努力使学生超过自己。”高镇同院士这样说,也做到了。这位带着学生拿遍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的师者走过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呢?

    在毕业即失业的专业坚持下来

        “‘七七’事变后,北京沦陷,那时我正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小学读书。学校大门面对一个日本军营,日本兵在这条街上横冲直撞,同学们每天上、下学提心吊胆。”——高镇同

        高镇同祖籍江西都昌,1928年11月出生于北京。在动荡的年代里,他目睹流离失所的东北难民涌入关内,也体味过亡国的屈辱,为祖国制造飞机大炮抵御外辱的朴素爱国情怀在心中萌发。1946年,高镇同如愿进入北洋大学航空系。

        然而,在当时似乎看不到对航空人才的需求,学航空的人基本没有出路,毕业就等于失业,他的同班同学,后来也纷纷改为机械专业,但是少年时代的理想使得他一直坚持了下来,高镇同是仅剩的四名学生之一。“‘负重提携走天涯,流离失所卧黄沙。’国之不盛,家何在?自古有国才有家。”后来的高镇同曾这样回忆那时的心情。1950年毕业后,他先后在北洋大学、清华大学担任助教,1952年,25岁的高镇同随清华航空系调入北航。

    国家需要就是个人志愿

        “20世纪70年代有些飞机已服役了20多年,经常由于结构疲劳破坏造成机毁人亡的事故,飞机定寿、延寿工作已刻不容缓。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国家需要就是个人志愿。”——高镇同

        也许有的读者还对2018年5月发生的川航风挡玻璃碎裂一事记忆犹新。而在20世纪70年代,我军曾经接连发生了三起某型战机风挡玻璃爆裂事件,该机型被迫整体停飞,而在当时,某型是我军的主力机型。高镇同带领团队紧急救火,研究高速振动环境下有机玻璃的性能,最终攻克难关。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生产的数千架飞机都未曾给出寿命,对飞机的使用存在很大的盲目性。1964年,北航成立了疲劳研究小组,以高镇同为首,开始了对疲劳强度的系统研究。

        1970年,我国一架直升机发生重大事故,当时周恩来总理指示一定要查明事故原因。经调查研究,确认事故原因是轴颈疲劳断裂,并由高镇同在“全国疲劳大会”上作报告。

        此后的50多年,高镇同带领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将个人疲劳研究成果和国内外先进经验融合于数理统计学之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提出了我国自己的飞机结构寿命预测理论,与厂、所合作建成结构寿命可靠性评定的专家系统,成功地用于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客机、运输机、直升机等多种机型数千架飞机的定寿和延寿。将飞机的使用寿命延长至3倍,经空军技术部门鉴定,经济效益数额巨大,为保障部队的战斗力和飞行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成果出自学生的手,比我自己完成还要高兴

        “年轻的学生来到北京读书,父母不在身边,教师自然就是他们的家长,应该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他们的成长。”——高镇同

        在学生的回忆里,高老师家8平方米的小屋是他传道授业、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书桌上和床边堆满了书籍和资料,在这间小屋里,他常常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地工作,没有节假日,在这间小屋里,他接待了全国各地工厂和院所的科研人员,攻克了很多飞机疲劳方面的难关。他以自己广博的人生哲学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学生奋发图强、学成报国做出了表率。他在给本科生上课前在镜子前反复演练,力争让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精益求精,在论文的署名上把学生摆在第一位……“宁恋家乡一捻土、勿惜他国万两金”。在他的影响和感召下,杨嘉陵、吴大方、卢子兴、邱志平等人不惜国外优厚待遇,完成科研工作后,毅然返回祖国,成为学术骨干和中坚力量。

        1982年,改革开放后招收的首批博士生中有一部分因家庭困难退学了,考虑到家庭状况和未卜的前途,王中萌生退意,向院方提出了申请,却不敢和高镇同说。高镇同知道后,拿来了一个大牛皮纸信封,里面是法国著名教授勒马赫给固体力学学报的投稿。“你来审一下,如果适用,翻译成中文。”高镇同顿了一下,又说:“有稿费的。”王中回忆,正是高老师的帮助,让他打消了退学的念头,继续博士阶段的深造。

        高镇同说:“有些学生因为家庭困难不能继续学习,非常可惜。资助的量不是很大。但是对于学生们来说,就是很有用处,他甚至有了一点钱,可以不辍学,继续工作。所以我一直这么做下来了。”据不完全统计,高镇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捐助总金额超过200万元,捐助对象也从身边的学生扩展到贫困地区儿童、孤寡老人等。

        而在他的学生中,产生了钟群鹏、陶宝祺、谭建荣、张福泽和闫楚良等五位院士以及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1989年,高镇同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的称号,200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7年,首届北航人才培养最高荣誉“立德树人奖”就颁发给了高镇同先生。

        “一代新人代故人,你必须一代比一代强,我的很多学生在我的那个年纪都已经超过了我。”高镇同说,成果出自学生之手,要比自己完成的还要高兴。“治学数十载、硕果累累;育人几十年,桃李天下”,从教60余载,他用善于学习、勤于实践、敏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治学之道,为国家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年轻有为的学科带头人,阐释了立德树人、为人师表的内涵。

        (本报记者 刘博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