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27日 星期二

    “为人民扫雷,为军旗增辉”

    ——记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杜富国

    作者:本报记者 刘小兵 本报通讯员 张首伟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27日 04版)

        【传承红色基因 担当强军重任】

        “你退后,让我来!”时隔1个多月,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作业组长杜富国在雷场上的这句话,依然在战士艾岩耳边回响。

        10月11日,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的一枚加重手榴弹,杜富国让战友艾岩退后,独自查明情况。因遭遇手榴弹爆炸,杜富国身负重伤,失去了双手双眼。这名年轻的90后士兵,1000余次进出生死雷场,拆除2400余枚爆炸物,处置各类险情20多起,被誉为“全能雷神”。他和战友们3年来征服的57.6平方公里雷区,如今已变成村民安心耕种的田园。他们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铸就的“为人民扫雷,为军旗增辉”精神,已深深地印在了这片土地上,印在了百姓的心里。

    “他就是这样,每次都争着上”

        在祖国的南疆,战争遗留的地雷等爆炸物多达130多万枚。密布的地雷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边疆的建设发展。继中越边界第一次、第二次大面积扫雷行动后,2015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启动第三次大面积扫雷行动,明确要求彻底清除雷患。“参加此次扫雷行动的官兵都是主动请战,杜富国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扫雷大队大队长陈安游说。

        来自革命老区贵州遵义的杜富国,从小听着红色故事长大,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名军人。18岁时,杜富国如愿成为一名边防战士,“牺牲我一个、幸福10亿人”的老山精神时刻激励着他。得知组建扫雷大队的消息后,杜富国第一时间递交了申请。从2015年6月开始,杜富国和来自不同单位的几百名战友,义无反顾地踏上扫雷之路。“雷神”成了杜富国的微信名,他的QQ昵称则是“征服死亡地带”。

        寂静无声的雷场凶险残酷,“官兵们每天走的是阴阳道,过的是鬼门关,拔的是虎口牙,使的是绣花针。”扫雷大队政委周文春说,谁多排一颗雷,谁承受的危险就多一分。在八里河东山某雷场,班长刘贵涛探到1枚罕见而危险的抛撒雷。杜富国边说“班长,我来吧”边匍匐到地雷前。“他就是这样,每次都争着上。”杜富国负伤后,刘贵涛回忆起这些细节,抹泪说:“他其实是不想让别人冒险。”

    “他说‘让我来’,是因为有底气”

        探雷器,是扫雷兵的“手中枪”。在杂草泥土中,随机深埋铁丝、五角硬币、铁钉、防步兵教练雷,扫雷兵们要通过探雷器的探头远近、警报声音强弱,判明土里埋着何物、铁丝长短、铁钉朝向。这是杜富国和战友们必考常考的基础训练课目。为了将探雷器练成“第三只手”,杜富国将各种金属物埋了排、排了埋,把训练场的土地翻了个遍。他和战友“背靠背”对抗,请别人随意埋设铁钉、硬币、弹片,通过斜放、深埋、混合、缠绕增加难度,以此训练“听声辨物”本领。

        “杜富国爱动脑子,动手能力强。他说‘让我来’,是因为有底气,有本事。”扫雷四队一班班长陈清说,扫雷器材使用、导爆索捆绑扎结、雷障排除等课目考核,杜富国样样优秀。

        如同“创客”一样,杜富国打破“逐点逐片平行爆破”作业方式,探索开道划片爆破、多人多块同步作业的方法,提升了爆破效率。基于教材“连续扫描探测、目标精确定位”十字交叉定位法,杜富国总结出“分块扫描、木棍标识、交叉画线、精确定位”的搜排要诀,提高了探测速度和精度。根据爆炸物的规格尺寸、性能种类,他制作了10多种装运沙箱,大大提升了雷场搬运效率和安全系数。

    “他热心肠,爱管事,从不嫌麻烦”

        在杜富国的储物箱顶盖上,摆放着他最常用的钳子、螺丝刀、试电笔。六班战士张鹏说,杜富国是扫雷大队中的“小工”,水龙头坏了,灯不亮了,桌凳摇晃了,只要喊声“富国”,他总是及时过来帮忙。因伤住院的杜富国暂时离开了扫雷大队,但战友们处处都能看到他留下的痕迹:窗外的简易防盗板是他钉的,转运爆炸物的沙箱是他制作的,灶台是他砌的……“他热心肠,爱管事,从不嫌麻烦。”二班战士詹程说。

        战友李加飞难忘杜富国伸来的救命竹竿。一次清理水源,李加飞不慎跌落山沟,头部被磕破。杜富国急中生智,将身边的竹子折断伸向李加飞,将他拉出沟谷。李加飞脱险后看到,杜富国的手掌被锋利的竹子划出了一道长长的血口。杜富国生活节俭,可得知战友艾岩父亲重病住院,二话没说就拿出1.2万元。

        9月2日,驻地猛硐乡发生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灾害,杜富国和战友凌晨紧急出动救灾。在敬老院,暴涨的河流将19位老人困住。杜富国拉着绳子,跳入河中蹚路,将老人逐个背回。得知杜富国英勇负伤的消息后,村民们自发前往医院看望。

        说起杜富国,战友都落了泪。“富国动手能力强,用双手排了那么多地雷,做了那么多好事,这回却失去了双手。”在医院护理杜富国的五班班长刘贵涛说,杜富国曾在病床上问,能不能给他装“智能手”,这样,他就能为大伙多做一点事。

        (本报记者 刘小兵 本报通讯员 张首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