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在动物界以体格庞大著称。在当代文学批评界也有一头大象,这就是王春林。每一次我见到他,心里就在说,你真像一头大象呀!这不仅是指他的体格,也指他的批评方式。据说大象每天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进食,大象牙齿的任务就是昼夜不停地咀嚼杂草、芦苇、果实、树叶和树枝等。我们的批评“大象”王春林大概也把自己的绝大部分时间用来“进食”了。他“吃”进去的是一部又一部的文学作品。他也没有辜负大量的“进食”,在“进食”的同时,他写出了关于“进食”的报告——一篇又一篇对于当下文学创作即时的批评文章。《中国当代文学现场(2015—2016)》(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就让我见识了这头批评“大象”的威猛。这只是王春林从2015年底到2016年10月不到一年时间内所阅读的部分作品的笔记式批评。我粗粗统计了一下,一共涉及77部作品,其中仅长篇小说就有30余部,这让我惊叹不已。我推想王春林一定是在昼夜不停地“咀嚼”小说的情节、人物、语言和主题了。当然,在这里令我感动的不仅是他的阅读量,还有他阅读的认真和负责。他认真地阅读作品,也认真地写出了他的批评文字。
从王春林的批评文字里可以看出他的热心肠。所谓热心肠,是指他对文学的一份热爱之心,对批评的一股善良愿望。他自己曾说过:“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批评家,还必须是文学与文学批评事业的真正热爱者。”王春林就是这样一位热爱者。热爱文学,就因为在王春林眼里,文学是净化人们心灵的神圣事业。如果一个批评家不是把文学当成神圣事业来对待,他写出的批评文章也不可能具有公信力。这也成为王春林阅读文学的基本出发点。他充满热情地去发现文学作品中的亮点,让文学的净化作用更充分地彰显出来。
王春林的批评还是无隔膜的批评。所谓无隔膜,是指他始终站在文学现场发声,与文学批评对象进行零距离的接触。无隔膜自然与认真的文本细读有关。文本细读是语义学派进行语义分析的重要手段,也是学院派倡导的批评方法。但王春林的文本细读很有特点,他不拘泥于语义分析,也不像学院派那样抱有某种理论期待,而是力图跟随作者的思路进入小说情境之中,入乎其内,再出乎其外,站在批评家的立场对作者的思路进行评点。
王春林的批评还是一种讲义气的批评。他讲义气的对象不是某个人,而是文学这个神圣的事业。所以在他批评的视野里有很多正在成长中的作家或被边缘化的作家,因为从他们的作品里他发现了可贵的文学新质。他的讲义气体现在他对文学标准的严格要求上。他说:“小说是一种关乎人性的艺术。一部小说中,作家对于人性世界的挖掘与勘探能够抵达何种程度,或者说,小说是否具备了足称丰富复杂的人性内涵,乃是我们勘定评价小说作品优劣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以这样的标准进行批评,有好说好,有坏说坏,坦坦荡荡。比如他评论作家严歌苓的小说《护士万红》,这部作品当时反响比较大,王春林并没有受到干扰,而是有自己的主见。他既认为作者是在为“英雄”招魂正名,肯定其对“英雄”内涵与外延的拓展,但又直率地批评作者在情理设计上的粗疏,认为让一个鲜活的人不离不弃地“爱”上一个素未谋面的植物人,“是极其不合乎人性逻辑的一件事情”。
王春林是一名大学教授,他的专业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他在这个专业领域从事教学、研究已有三十余年,同样他以直面现场的方式进行文学批评也有三十余年。这是很不容易的选择。因为在大学体制内,文学批评是不被重视的,甚至被看成是不务正业。但王春林长年坚持这样的“不务正业”,他认识到了文学批评对于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当代文学专业有其特殊性,它与当代文学创作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代文学创作是当下正在进行中的行为,具有动态性、不确定性、发展的无限可能性等特点。这与学术研究的相对稳定性、确定性、体系性等特点表面上看是相冲突的,但实质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研究二者的关系,正是这一专业必不可少的内容。当代文学最具学术价值和学术创新性的要素也许正是从二者的关系中产生的。创作实践不断地产生新的文本、新的因素,始终处在活跃的状态中,这些正是当代文学学科研究的学术增长点。创作实践处在没有终止的延伸状态中,这是学科研究最具诱惑力的未知数,理论的意义就在于对未知的破解。从这个角度看,当代文学研究也是当代文学创作实践的一部分,参与到当代文学历史发展进程中,以其学术力量影响、推动乃至左右当代文学发展的方向。所以当代文学研究是活的学科,是最具生命力的学科。王春林以自己的批评实践证实了这一点。他不断拓宽当代文学专业的疆域,也在逐步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无论是从文学批评来说,还是从当代文学学科建设来说,像王春林这样的批评“大象”应该多一些才好。
(作者:贺绍俊,系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