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柏林市中心哈克集市附近的一处旧文玩市场闲逛,意外发现一件民国时期从广东省汕头至美国芝加哥的航空挂号信实寄封。在信封的正面,贴有8张1945年12月发行的重庆中央版孙中山像邮票(《中国邮票目录》普40),国产道林纸,凸版无背胶,单张面值200元;以及两张1946年3月发行的伦敦三版孙中山像邮票(《中国邮票目录》普41),雕刻版,单张面值30元——共计邮资1660元。销汉英双语汕头小圆戳,日期是1946年8月13日。国际挂号条形标签为英文,倒贴于邮票下侧,编号“汕头第881”。此外,还分别盖有英文文字的矩形挂号戳与航空戳。
信封背面分别盖有广州(1946年8月20日)、纽约(1946年9月10日)与芝加哥(1946年9月11日)三处中转地点的邮政日戳。第四个日期戳表明,该信于1946年9月12日在收件地址所属的社区邮局被处理完毕。从汕头到芝加哥,邮寄全程耗时整整30天。
按理说,这个曾在70多年前飞越太平洋的信封,本应待在芝加哥某个地下室或阁楼的储藏间里落灰;它究竟是如何再次跨越大西洋,流落到柏林哈克集市旁的小摊上的,笔者就不得而知了。除了稍微有些受过潮的痕迹外,它仍被保存得十分完好、平整,寄信人与收信人的信息也清晰可辨。受学科背景影响,笔者对信封上的人物和地址信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遂进行一番考证,结果颇为顺利地找到了一些答案。
经查档案可知,寄信人地址处的“中国汕头外马路258号”,是1930至1940年代在汕头颇为活跃的振昌行商号(Chin Chian Trading Company)所在地。振昌行为广东潮安地区的陈姓家族所创立,同时也有南洋华侨的背景,是一家主要从事办公文具用品贸易的商号。而作为寄信人的陈义光(Chan Yat-Kwong)是彼时振昌行的拥有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前夕赴南洋未归。据《南洋名人集传》,清末民国时期潮安陈氏有许多人奔赴东南亚经商,其中又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槟城两地最为集中。
收信人“约翰·G·罗斯”则是20世纪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位集邮名家。他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集邮史上的一段佳话。罗斯1917年出生于德国,其父亲经营着一家小小的烟草店,同时也出售邮票。孩提时代,罗斯每日待在店里,对邮票上花花绿绿的颜色很感兴趣。因此,他很早就开始集邮。纳粹上台后,罗斯因有犹太血统而受到威胁和迫害,1938年,他试图向多个国家申请签证,以逃离德国,却屡屡被拒。绝望之下,他给一名集邮界的名人、当时住在英国海斯廷斯的收藏家汤姆·杰夫瑞写信求助。尽管两人素不相识,杰夫瑞还是不计回报地帮罗斯及时取得了英国的签证,使后者摆脱了被送进集中营的可怕厄运。抵达英国后,罗斯先是靠着出售邮票为生,直到1940年,他终于攒够了钱,办理了移民美国的手续,并定居芝加哥。又过了几年,罗斯在芝加哥州街和麦迪森街的交叉口开了家交易珍稀邮票与古钱币的店铺,并继续进行他的集邮事业。这家店一开就是40多年,他本人也成为国际知名的邮票与鉴定专家,长年为《林氏邮票新闻》与《芝加哥论坛报》等报刊的专栏供稿,还定期在《邮票杂志》上发表文章。2002年,罗斯在芝加哥去世。1938年的经历对他的影响持续终身,他总是说,邮票救了自己的命,所以他要用一生来“回报它们的恩情”。
信封上收件人地址“芝加哥市华盛顿大街西段68号”,应该就是罗斯在芝加哥的家庭住址。1946年8月,振昌行的陈义光从汕头给29岁的罗斯寄信时,后者在芝加哥的珍稀邮票与古钱币店才刚开起来没多久。所以,当时信封里装的会不会是陈义光应罗斯的要求,为其搜集的中国邮票呢?可惜已经不得而知了。笔者查阅了美国地址数据库,又托在芝加哥的同学专门去实地调查了一下,得知华盛顿大街西段68号上原来的住宅已经不见了,如今该地址对应的是一处地铁站出口旁的小广场。
此外,以该信封作为实物证据,我们也可以对汕头这座百年商埠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经济状况有所了解。1946年8月,振昌行通过中华邮政给罗斯寄的国际航空信耗邮资法币1660元;两年后的1948年8月21日,中华邮政的国际邮资涨到了每20克30万元,法币形同废纸;1948年11月6日,中华邮政改以金圆券计算邮资,1金圆折法币300万元,国际邮资金圆0.35元;1949年4月17日国际邮资涨到了金圆一万一千元,此后又被迫弃用金圆券,改用实物银圆。折算一下,在不到3年时间里,邮资涨了两千多万倍,通货膨胀的程度令人咋舌。
(作者:贾长宝,系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