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同志扎根皇甫村14年,住在农村,生活在农村。爱农民,写农民。刮风下雨,农民发愁,他发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民高兴,他高兴。他说,“要写生活,先深入生活”。《创业史》中好些人物、场景的生动描写都来自柳青平时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亲自体验。
过会:按照当地风俗,一至麦忙罢农民要过七月会(农历),提着礼品互相走亲访友,每个村堡都有由历史传递下来固定的过会日。女看娘送10个油塔馍,娘看女拿6个枣馍,朋友拜访,送点食品、烟酒等,都有一定的讲究。七月会是农民丰收之后,亲朋相聚,互相交谈,抚养孩子,过好日子,交流生产经验和传递各村堡发生的大事。皇甫村过会日,是七月十五,柳青为了解各种人走亲戚的心情和所拿礼品的情况,在1954年皇甫村过七月会这天,一大早就站在郭家什字,一面和来这里走亲戚的人打招呼,一面问拿的是啥,并主动把篮子揭开,看里面的油塔子、枣糕子。又根据礼物的不同,询问是看什么人。有的说是看娘的,有的说是看女的,有的说是看舅舅的,还有走访朋友的等。他一边问着人家,一边一个劲儿地用眼睛盯着人家的脸,看表情,把有的人看得怪不好意思的,这就了解到老婆拄着拐棍,提着笼子,看女儿的心情;老汉一手提着笼子一手拿着旱烟袋,去女家的心情;过会以后几天,他还向村干部打问,十里八村的亲戚谈论最多的是啥。回答是:“今年过会亲戚们都谈论组织互助组,建立农业社的事情。”有的人利用上午时间还专门去蟆河滩胜利农业社,看耕畜饲养室和农业社庄稼的长势。过年的时候,柳青也要走访好多户群众,问年货都准备好了没有,都准备些什么。一边问着人家一边答着,他就揭开这个笼子看看,那个米面缸看看。所以《创业史》里写过会过年的情节十分生动真实。
上集:柳青在1954年春天,每逢王曲镇“三、六、九”集日,他都上集,提着竹篮子,篮子里放着酱、醋、油瓶子等,戴着草帽子,穿着跟老农民一模一样,走到皇甫什字等几个上集的老汉一块边说边走。到了王曲镇南街供销社门前,他故意挤着排队,并和排队的人交谈,问这问那。到了跟前又借故不买,又跑到后面挤,有时还与一些人争执,“我在这里站着,你为啥要站到我前头?”他每逢上集都是用大半天时间,用意不是排队买东西,而是为了熟悉生活,体会排队滋味和观察群众的心理活动,倾听排队人群,对组织互助组、建立农业社的议论。《创业史》第一部下卷第30章,正是描写那次排队买东西的情节:“前边排队的几十个庄稼人,在谈论着蟆河滩灯塔农业社的事情……终于有人认出来了,排队买东西的第17个人,穿着一套新棉衣,罗锅腰的老汉就是社主任他爸,梁三。”
下棋:1955年春天,柳青多次在王曲镇,“三、六、九”逢集日,骑上旧自行车,挂着竹篮子,在供销社买好东西后,经常在王曲街道下棋,和群众一样屁股下坐块砖头,戴着草帽。和他下棋的有各种人,有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军官,一贯道坛主等人。看下棋的人很多,常常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观棋的人互相争执,有时为一步关键棋,竟叫喊起来。一天一位乡干部到区上向我反映(我时任区委书记):“柳书记常教我们要划清阶级界线,他却和那些不三不四的人在大街上下棋。”后来我郑重其事地把大家的看法告诉他,我说:“你想下棋了,跟咱干部下棋!”他笑了,说:“我知道了,那些人下得好吗,我跟他们学哩,以后不下了。”过后他又跟我说起为什么在王曲大街上下棋之事:“我看他们下棋主要看与城里知识分子、干部有什么不同。”柳青在撰写《创业史》第一部下卷梁生宝割扫帚,在秦岭深山韭菜滩茅草棚中一场棋赛,就是取材于王曲镇大街上的棋赛,真实地撰写了劳动人民在劳动之余,赛棋的愉快场面。
(作者:孟维刚 摘自政协西安市长安区委员会编:《柳青在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