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22日 星期四

    村里又来了年轻人

    作者:徐子珺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22日 14版)

        【扶贫故事】

        此时,回想起下乡扶贫的第一天,才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过去了快一年了。2017年12月,我接到学校下学期将选派我作为驻村工作队员下乡开展扶贫工作的通知,我毕业到校任教不到5个月。想着能有这样的一个机会,深入基层乡村,成为中国扶贫大事业的见证者和奉献者,心里竟生出了一股悲壮的力量。

        学校扶贫点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富东乡小坝村,到2018年,我们已经是学校连续派出的第三批队员了。小坝村距离县城170公里,距离乡政府驻地16公里,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生活贫困。自从国家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以来,经过了几年的政策扶持和努力,2018年的小坝村已经进入了脱贫出列的攻坚期,但是,剩下的问题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本已觉得自己做好了各种思想准备,可真正来了,才发现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上,都比想象中要困难得多。初来乍到之时,村民们总用善意又陌生的眼神远远看着我们,到如今,走村串户间,村民总会主动拉我们进屋喝茶吃饭,转眼间,我似乎已经成为这个村子的一员,说到“我们小坝村”,心里踏实又温暖。

        以前总听老话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是老生常谈,但来到小坝村,我才真正开始体会这两句话的意义。一代又一代的小坝村青少年升入更高层次学校就读的人数少之又少,完成义务教育的保障后,这些孩子没有学历,没有技能,只能续写上一代的贫穷苦难,再次沦为贫困人口。面对这样的现状,我校伸出手,提供经费支持、项目资助,免费提供电工、焊工等技能培训和学生就读学费减免;学生走进来,挨家挨户地调研、宣传读书和学习的重要性;村民走出去,让小坝村的孩子们到学校参加暑期夏令营活动,带领他们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我们想要带来的,不是雨过路皮湿的形式,我们希望改变小坝村未来的主人,再由他们自己,改变小坝村的未来。

        如果有人问我,你去扶贫都做了什么?我会回答,我用双脚丈量了小坝村的每一寸土地,在田间地头与村民促膝谈心,向他们宣传国家的脱贫政策,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我挑灯夜战到凌晨,只为能制定出符合每个农户实际情况的脱贫措施;我参与了政府牵头的大量入户调查任务,为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提供了扎实的数据基础;我向孩子们讲述外面的世界,激发他们走出大山的欲望……

        如果有人问我,那你感受到了什么?我会回答,我感受到了上上下下的扶贫政策舍得投入、诚心诚意;我感受到了扶贫干部攻坚克难的决心和无私奉献的真心;我感受到了年轻村民想要走出大山的渴望;我感受到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后满满的幸福感……我感受到的,远远不止这些。扶贫攻坚道阻且长,有疑惑,有困难,但更多的,是看到美好未来越来越接近的欣喜,我们都在努力。

        (作者:徐子珺,系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教师、驻村工作队队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