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21日 星期三

    我国科学家首次揭秘造血干细胞“归巢”全过程

    作者:本报记者 颜维琦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21日 04版)

        本报上海11月20日电(记者颜维琦)造血干细胞是人体血液系统中的“始祖细胞”,它通过增殖、分化产生全部血细胞类型,维持生命。它只有成功“归巢”,寻找到适宜自己的“家”,才能有效发挥功能。但长期以来,造血干细胞体内真正的“归巢”过程,一直处于基本未知状态,严重制约了临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相关技术的发展。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院潘巍峻研究员带领其“90后”研究团队,历时6年,整合遗传调控、免疫荧光标记和活体成像等多种技术,形成一套全新的研究体系,在国际上首次高清晰解析了体内造血干细胞“归巢”的完整动态过程。该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11月20日在《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

        干细胞在循环中游走寻找最适宜的微环境,这一过程称为“归巢”。潘巍峻用“孟母三迁,择邻而居”打比方,在健康的生理状态下,造血干细胞仿佛携带一部GPS,总能找到其最佳位置。那么,这些造血干细胞又是如何找到“家”的?潘巍峻研究团队选取斑马鱼模型,在国际上率先采用可变色荧光蛋白建立了造血干细胞标记系统,在高分辨率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建立了造血干细胞长时程活体观察追踪方案,从宏观到微观,生动呈现了造血干细胞“归巢”的全过程,阐明了该生命过程中不同细胞之间的动态协作过程。

        这支平均年龄27.2岁的年轻团队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突破,令人欣喜。这一研究由潘巍峻研究员带领李丹彤、薛文志和李美等研究生,与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李林、陈剑峰、周波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的姚雪彪教授,耶鲁大学医学院的吴殿青教授等协同攻关下共同完成,并得到了西南大学的罗凌飞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的温子龙教授的帮助。

        此项成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细胞命运可塑性的分子基础与调控”战略先导计划和装备研制计划、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基础重点项目等的支持。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