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王逸平走了。一直在与时间赛跑的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工作中,仍与他的事业紧密相连。时间赢了他吗?不!他的事迹正在广为传播,他的精神将化作丰碑——王逸平,必将在时间流逝中化为永恒,在人们的心中扎根。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代谢研究中心杜飞飞是王逸平的同事。他仍然清楚地记得那天早上与王逸平的对话。“最后一次见到王老师,就是他永远离开的那周。星期三早上,我在食堂见到他,我说‘王老师早’,他回答‘哎,小杜早’。我问他‘您今天怎么这么早啊?’他说:‘待会儿有个会议,我买个馒头。’我说:‘王老师我先走了。’他答:‘好的,再见啊。’”
一句“再见啊”,却已不能再见。但王逸平带给他的影响却不会消散。在杜飞飞的眼里,王逸平总是热情、开朗的,他是那样亲切和乐于助人。“他身上有太多闪光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尊重、敬畏和追随,他的执着追求、敢于创新,他的严谨求实、坚忍不拔,他的心无旁骛、锲而不舍……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也应该从中得到激励,感到振奋,受到鼓舞,不仅因为王逸平研究员催人奋进的事迹,也因为我们全心执着全力奋斗着的事业,更因为每个人心中始终如一的梦想!”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杨增岽也被王逸平的事迹深深感动着:“他的事迹是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内核的最佳诠释,他用行动实践了自己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誓言。”王逸平是榜样,也是镜子,“学习王逸平的事迹,可以对照出我们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我们要不断向他学习,锐意创新、甘于奉献,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王逸平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人,从他的老师们那里,他学到了“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精神。如今,他又把这样的精神传递给后辈。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代谢研究中心孟健说:“学习王老师,就是要学习王老师那种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只争朝夕的工作紧迫感;学习王老师就是学习王老师不计个人得失,为医药事业勇于献身的牺牲精神;学习王老师就是学习王老师踏实肯干,数十年如一日的科研态度;学习王老师就是学习王老师开朗乐观的生活和工作态度;学习王老师就是学习王老师和蔼可亲、热心关心他人的优秀品德……对照王老师,我要努力、认真工作,为创新药物研究多作贡献。”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这个时代,王逸平不是孤独的。放眼我们所处的新时代,各行各业都有像王逸平这样的人不断涌现。正是他们,扛起了这个时代,鼓舞着我们每一个人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王逸平必将跑赢时间,而每一个奋斗者,都将是不朽的。
(本报记者 齐芳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