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13日 星期二

    红专并进 科教报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秘

    作者:本报记者 常河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13日 08版)

        从“两弹一星”到同步辐射加速器,从铁基超导的世界级突破到建成全球首条千公里级量子通信干线,从“墨子号”卫星到光量子计算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涌现出一批批世界领先的原创科技成果。

        与科研成果的璀璨相对应的,是人才培养的“喷涌”。

        “迄今为止,科大毕业生中已经涌现出32位科技将军、73位两院院士及大批前沿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型企业家、国防科技中坚,取得了‘千生一院士、七百硕博生’的佳绩。”中国科大校长包信和说,从诞生之日起,中国科大就肩负起为国立学,为国家“站起来”“强起来”提供尖端科技人才的重大使命。

        一代代科大人前赴后继,自觉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国家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把红专并进的精神血脉代代延续。

    夯实人才金字塔“基座”

        “红专并进 理实交融”,走进中国科大的校门,迎面便是醒目的校训。

        “这也是科大精神的浓缩。”中国科大党委书记舒歌群说,中国科大在六十年的人才培养实践中,无一不彰显服务国家战略、勇攀科学高峰的“红专”校训。累累硕果回答了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问题,“从这个层面上说,‘红专并进’就是‘立德树人’”。

        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志着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而办学水平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本科教育。

        中国科大坚持“科教结合、协同育人”办学机制,不断完善和拓展科教结合的人才培养传统与特色。2009年以来,学校与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在过去长期坚持“所系结合”的基础上,陆续开办了华罗庚数学科技英才班、严济慈物理科技英才班等14个科技英才班,基本覆盖了本科教育的主要学科。“科技英才班”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前沿,通过强强联合,针对有潜力的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力争造就国家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2010年10月,中国科大正式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5个基础学科英才班为基础,实现了国家“拔尖计划”和中科院“科技英才培养计划”的无缝对接和有机融合。截至2018年7月,全校“拔尖计划”共培养学生1381人,94.5%的同学选择在国内外继续深造,并涌现出一批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的科技新星。

    打破人才脱颖而出的“天花板”

        校园里,随处可见朴实低调的院士、专家,随时可以听到夹杂着公式、术语的讨论。一到夜晚,图书馆、实验室灯火通明。

        20年前,17岁的陈宇翱获得国际中学生物理奥赛“绝对冠军”,成为全国高校争抢的对象,最终他选择了中国科大。“这里连食堂门口的宣传栏都贴满学术海报,是一个沉下心来做科研的好地方。”陈宇翱在这里如鱼得水,在量子光学研究领域成就突出,成为继潘建伟之后,第二位获得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的中国科学家。

        “男的想当牛顿,女的想当居里夫人。”如果说“红”是中国科大的底色,那么,“专”则是中国科大的特色。60年来,科大依托“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科教融合优势,尊重学生天赋才性的个性化发展,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在人才培养上创立了“两段式、三结合、长周期”的人才培养模式。“两段式”即在校内完成课程教学,在科研机构完成专业课程和部分研究生学位课程的学习;“三结合”是指所系结合、科教结合、理实结合。“长周期”则全面整合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资源、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实现本硕博一体化的长周期人才培养。

        近年来,中国科大一直在探索新型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先后启动了生物医学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计划(与协和医学院合作)、少年班交叉学科英才班培养计划等交叉人才培养项目。2018年3月,中国科大申报的“量子信息新工科建设”“大数据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等5项新工科研究课题全部获批。2017年学校正式成立生命科学与医学部,一个理工学科与医、文、商等学科的交叉学科领域的创新人才培养在科大逐步成型。

    创新,动力不断底气十足

        一座高校的“底气”,不仅表现在硬件上,更表现在软件上,人才和氛围就是最大的软件。目前,中国科大拥有全职在岗两院院士23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7位、长期千人计划专家28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9位、国家杰青学者110位。近5年来,该校有7人当选两院院士、21人入选长江学者。各类高层次人才的聚集,为中国科大蓄足了创新的无限潜能。

        陈仙辉教授在中国科大学习工作了26年,前期默默无闻,直到2008年,他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临界温度达到43开尔文的铁基化合物超导体,突破了学界公认的“麦克米兰极限”,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陈仙辉说,如果按照发表论文数量考核,他可能早被淘汰了,但科大就是有这样尊重科研规律的氛围。

        在中国科大,最好的条件优先给科研和教学;不论资排辈,给新人施展才华的空间;学术不设禁区,宽容“异想天开”。“正是这种对科学原则的执着和坚守,让科大拥有与众不同的气质和魅力。”科大校友、中科院院士王志珍评价道。

        “处处皆有大师,转身即可讨论。”科大教务处处长周丛照说,“在科大,不管是教授还是院士,给学生上课‘大于天’。学生则被鼓励提问、质疑,或申请到‘大牛’学者的实验室学习。”

        60年来,中国科大牢记使命,始终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抢占世界科技前沿。“一代代科大人矢志不渝,用一项项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镌刻了学校的声誉坐标,践行了‘把红旗插上科学的高峰’的誓言,也把科教报国的使命担当薪火相传。”舒歌群说。

        (本报记者 常河)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