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随笔】
这两天,一个5岁小朋友的简历火了。据报道,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都毕业于复旦大学,都是世界五百强企业的高层主管。这份图文并茂的简历介绍,这位小朋友每周写三篇英语日记,做过20多本思维书,通过实验了解浮力、密度、磁力、重力,三岁开始学游泳,四岁开始学钢琴,学了四个月围棋,已经11级了,幼儿园小班到中班年阅读量从100本上升至500本……很多网友感慨,终于明白什么叫“输在了起跑线上”。
对于这位5岁小朋友的简历,笔者担心的是,会刺激更多家长,把孩子打造为“超级儿童”。因为每次媒体对这类超前教育进行报道,都会被一些家长作为经验学过去,对自己孩子的超前教育加码。这也是中国式幼儿教育的一部分,在整体教育竞技化的背景下,教育不但是孩子间的比拼,也是父母间的比拼。与此同时,一些自媒体平台还与培训机构携手,炒作教育焦虑。要消除家庭的教育焦虑,一方面需要推进教育评价体系改革,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另一方面则需要教育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识别能力,不要成为焦虑营销的对象。
关于学前教育,究竟应该给孩子什么教育,这个问题已经谈了很多了。国家也已经发文禁止幼儿园和早教机构进行小学化教育。可是,在“不输在起跑线”的刺激下,很多家长都选择让孩子早学、多学,以便在同龄人中具有竞争优势。家长并不考虑未来孩子的长远发展,只是考虑眼下自己孩子会不会落后:幼儿教育看6岁时进小学的识字量,小学看毕业后能否进好的初中,初中看中考是不是考进重点高中,高中看高考能否考进重点大学,进大学后则陷入迷茫。这样的教育,其实根本没有赢家,也偏离了教育育人的本质。
如何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这需要从根本上扭转教育的竞技化趋势。在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中,教育变为竞技教育,而正是教育竞技化,才有所谓的“起跑线”一说。因此,应不断对教育评价体系进行改革。
而与此同时,还应意识到,一些自媒体平台和培训机构正在携手进行焦虑营销,要引导家长识别这种焦虑营销手段。毋庸置疑,我国义务教育依旧存在不均衡问题,因此,各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择校热问题。但是,相比10年前,各地的校际差异还是在明显缩小,可是为什么择校焦虑却越来越严重呢?这与择校焦虑的炒作密切相关。包括眼下这位五岁小朋友的简历,也难逃进行焦虑营销之嫌。
本来,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家长的择校焦虑确实存在,面对家长的择校焦虑,理性的方式,应该是引导家长根据孩子的情况,选择适合孩子的学校,但是很多培训机构向家长强化的是,幼升小择校失败,就注定今后的失败,这刺激家长千方百计要择校成功。
对此,就需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引导,提高家长的媒介素养。在信息时代,各种信息纷繁庞杂,要求自媒体不炒作很难,提高家长的媒介素养因而也更加重要。要让家长懂得分析信息,不要被其传播的信息牵着鼻子走。
(作者:熊丙奇,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