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12日 星期一

    千年壁画“回归”故里

    作者:本报记者 杨珏 本报通讯员 武笑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12日 07版)

        王岩松和徒弟一起为壁画《神仙赴会图》勾线。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王岩松在制作好的壁画墙体上进行过稿。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孩子们在《朝元图》前临摹。资料图片

        王岩松仔细打量壁画上的细节。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秋日的一个周末,一群孩子背着画板,走进了山西太原美术馆。

        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千年壁画,百年沧桑——古代壁画暨流失海外珍贵壁画再现传播与展示”巡回展(太原站)10月10日在这里启幕,80余件以原尺寸复制和临摹制作的、我国流失海外至今未回归的国宝精品,在这里集中亮相。

        看着孩子们围坐在《朝元图》前,一笔一画地在画板上勾勒线条,此次壁画展览的项目负责人王岩松动情地说了这样一句话:“能让小朋友接触并喜欢壁画,是最大的感动。”

    古代壁画的独特魅力

        这次展出的80余件壁画作品,原属地涉及新疆、山西、甘肃、河南、河北等地,既有鸿篇巨制,也有盈尺残片。

        “为了让民众不出国门就能欣赏到流失出去的壁画精品,我们决定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尺寸,在新型支撑体上对这些流失出去的壁画进行临摹复制并进行巡回展览,这在国内尚属首次。”王岩松表示。

        王岩松曾经在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工作,现为江苏理工学院传统壁画研究所所长、中国壁画学会理事,从事壁画修复和创作工作30多年。他说:“上世纪初,外国探险队从建筑和洞窟中揭取了大量中国古代壁画,致使许多精美壁画流散到海外。这些壁画是我国古代壁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目前所知,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印度、加拿大、俄罗斯、韩国等国都藏有中国古代壁画,他们对这些壁画进行陈列展示并加以研究、开发与利用。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壁画至今仍未能‘回家’。于是,我们就对这些壁画进行复制与临摹,制作古代壁画美术副本,希望能够成为弥补缺憾的手段之一,这也是保护和传播壁画的有效途径。”

        古代壁画就其所处位置而言,分为石窟壁画、寺观壁画和墓葬壁画,盛行于山西、河北、河南、新疆、甘肃等地。其中,山西省是中国寺观壁画遗存最集中最精彩的省份,尤其是晋南地区,元明两代的寺观壁画最为成熟壮观。在流失海外的壁画中,山西壁画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如,山西洪洞县广胜寺下寺的元代壁画《药师经变图》,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同样出自广胜寺下寺的壁画《药师佛佛会图》,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收藏。

        在参展作品中,山西的壁画复制品约有一半。王岩松指着孩子们正在临摹的《朝元图》说:“以泥地材料、原尺寸复制的这两幅壁画《朝元图》,是这次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

        壁画《朝元图》分东壁和西壁,长20余米,高3余米。巨大的壁画描绘了道教中万神朝拜的华丽场景,众神多作半侧面像,按照东西朝向中央神坛,与永乐宫三清殿壁画在风格和图像上极为相似。满壁用色绚丽丰富,配以神来之笔的线描,整体效果瑰丽绚烂,看过的人无不惊叹。

        从风格上推断《朝元图》的年代应为元代,区域应属晋南地区,但原址具体在何处已无从考证。据了解,这两幅壁画经历坎坷,曾被日本商人盗运出国,1936年,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又从日本人手中购得此壁画,后经多次修缮,基本恢复原貌,如今默默地在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怀履光主教展厅展示。

    大匠之心绘传世之作

        复制临摹流失海外壁画的想法,王岩松很早就有了,真正实施却始于1996年。

        那年,王岩松在日本参观了东京都美术馆举办的“丝绸之路大美术展”,有很多从世界各国征集来的文物,其中就包括中国壁画。“古代壁画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一段历史记忆,应该用有温度的‘技艺’把这段‘历史记忆’反映出来。”看着一件件精美的中国壁画流落他乡,王岩松暗暗下定决心,要对流失海外的古代壁画进行再现性复制。

        从1996年开始收集资料,到2018年7月结束,王岩松与他的团队倾力合作,对流失海外的古代壁画进行再现性复制和临摹,既在视觉上逼近原作,体现出古代壁画的质感与肌理,又展现了其独特的韵味,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最终使之“回归祖国”。

        在临摹古代壁画时,最大的难点是什么?对于这个常常被问到的问题,王岩松的回答是“隐藏个性”。

        他说,做一幅新画,可以随意发挥绘画者的想象力和绘画技艺,画出的作品带有鲜明的作者个性。而新画做旧很难,经历了岁月的痕迹,也有人为的破坏,这是画的过程中最费心思的地方。在对原物进行复制时,一定要以原物为依据,不能主观臆造,其形制、尺寸、内容、线条、纹饰、色彩、风格,甚至残损、污痕,都要忠于原件,不得随意增减变动,材料和工艺也要尽量与原件相同。

        在展览现场多幅较大的壁画中,都可以看到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比如,原属于新疆柏孜克里克石窟第20窟右甬道右壁的《誓愿图之二》上,就可清晰地看到纵横交错的割缝;《朝元图》上可看到“上官×”的字样;原属于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寺院遗址的《说法图》上还有火烧过的痕迹。

        王岩松说,古代壁画是绘制在建筑物的墙壁上,而壁画的复制与临摹却是要画在画板、画框或其他可移动的载体上。因此,既要吸收传统画壁的材料与工艺,也要有一些调整和创新。复制与临摹的重点是按照传统建筑环境中多层地仗处理的材料、配方、方法和步骤,特别是在以古代壁画相同地仗基底之上,勾线填彩,以矿物颜色进行制作的壁画技法,表现古代传承有序的壁画技艺和效果。当然也会使用一些现代新型材料,例如《朝元图》就使用了航空蜂窝板作为支撑体。这种蜂窝板广泛应用于航天技术中,具有大板面、高平整、重量轻、强度高、安装简便等特点,还可根据需要定制异形、弯曲等形状,是壁画修复的理想材料。

        除了技艺和手法的难度外,作画者的心境也很重要。学雕塑出身的太原美术馆展览部的张茜茜,深知临摹壁画的难度。她告诉记者,比如要体现壁画的自然脱落感,必须一层一层地刮,这时需要的不仅是高超的技艺,更需要一颗沉静的内心。“王岩松老师是守着自己的初心在做一件事情,可谓是大匠之心绘传世之作。”

        正如参观者所说:“用几十年的时间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一旦做成,受益的将不只一代人。”

        也许这正是王岩松临摹复制古代壁画的初衷。

    移动的壁画博物馆

        由于观众热情不减,原定10天的展期又延长了5天。

        参观者中,有本地市民,也有从外地赶来的壁画爱好者;有小学生,也有从事壁画研究的专家学者。与其他展览相比,这次展览的观众年龄层次、地域范围更广。

        “古代壁画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性和故事性。”张茜茜介绍说,“壁画专业性很强,普通观众可以从看故事的角度去欣赏。”

        张茜茜说:“比如《朝元图》,里面画了很多人物,他们分别代表的是十二生肖、五星和五行,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东华帝君也在里面,观众在参观时可以试着找一找。画里人物的冠带,有十几米长,考古人员运用各种设备研究发现,这些冠带没有任何断点,是一笔画成的。在古代没有升降设备的背景下,怎样做到一下子画到底?如果普通观众从这些角度解读壁画,相信会很有趣。”

        背着专业摄影装备的黄先生告诉记者:“这次展出的壁画,有一半的原件我在其他国家见过,能够集中举办这样一个展览实在难得,也是一次很有现实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

        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高老师,专程把远在黑龙江的父亲接到太原观看展览。她说:“我现在带着十几个学习古代壁画的学生,现在壁画研究费时、费工、费颜料,很多壁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不再从事这项工作,这类人才十分稀缺。王岩松老师在创作时,沿用了古代师徒合作的方式——师傅勾线、徒弟填色。这样的模式,对于壁画研究、专业发展、文化传承都很有意义。”

        张茜茜说,此次展览结束后,这些壁画还将在大同、上海、南京、北京等地继续展出。通过再现性展示,使不可移动的壁画成为一个“移动的壁画博物馆”。

        (本报记者 杨珏 本报通讯员 武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