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11日 星期日

    盛大的展会,精致的服务

    作者:本报记者 常河 任维东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11日 07版)

        “太大了!”来自安徽淮北的企业家王清伟站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前的天桥上,看着四叶草造型的会展中心里川流不息的人群,忽然有些踌躇:“迷宫一样,迷路了咋办?”

        事实证明,他多虑了。走进场馆,随处可见指向清晰的中英文标识,不同的展区用不同的颜色区分,会议室、洗手间等图标使用的是一看就懂的图案,“跟在淮北一样,熟门熟路的感觉”。根据标识与指示,王清伟顺利地找到食品及农产品展区,他要看看其他国家在农产品深加工上的先进经验,从而提升自己企业的品级。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为3层建筑,总建筑面积达147万平方米,相当于1.2万多套120平方米的住宅,含13个小展厅以及3个大展厅。如何让参观者在2800多家参展企业中迅速找到自己想去的展位而不迷路,不走冤枉路呢?

        “展馆内外的引导标识是关键。”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陆金生告诉记者。3个月前,他带领研究生设计组,邀请日本标识设计学会的专家参与,对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原标识导向系统进行全面改善。

        “场馆标识采用区域分色处理,使信息顺序统一化、层次化、符号化,并逐一分析行人、车辆的行驶路线,确保各个信息节点的规范性、连续性。”陆金生介绍,除了中文和英文全称,有些地方还使用公共图形符号,让参观者完全可以“秒懂”。“我们希望让来自不同国家、使用不同语言、第一次来到展馆的人,都能快速便捷地找到目的地,并在观展过程中实时受到海派文化的浸润。”

        如果你懒得看标识,遍布场馆内、被亲切地称为“小叶子”的5400多名志愿者,会微笑着帮你指明方向。“他们大多是90后和00后,一天要站10个小时、走3万多步。”来自华东政法大学的李靖雅说。

        11月9日和10日,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迎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社会团体观众。仅9日,服装服饰展区参观人数就超过13万人,可谓人气“爆棚”。

        来自上海黄浦区的陈阿姨和老伴儿一大早就乘坐地铁赶到场馆,“一出地铁口就到了场馆,太方便了”。老两口轻松地找到服装服饰及日用品展馆,发现偌大的展厅没有一根柱子竖立其中,视觉上一览无余。这得益于业内首创的“无柱化”设计。“对工作人员来说,货车可以环绕各个展厅,布展撤展非常快;对观众来说,从各个展区通往中心的服务区就餐、购物,线路短而且等距。这种布局在会展建筑中很罕见,是四叶草的一个优势。”承建场馆的上海建工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

        “如果人们意识到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会有多大潜力,那么,越来越多的机会就会出现。我的作用是用在东华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学到的知识,帮助萨尔瓦多进入中国的视野。”来自萨尔瓦多的东华大学留学生校友、昂闵(上海)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马克罗,最近一直忙碌在萨尔瓦多相关机构参加进博会的洽谈会上。“中国是个伟大的国家,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包容,我在中国学习、生活、工作的时间越久,就越感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他说。

        同样热衷于中国文化,来自尼泊尔的浦瑞妍,现在是东华大学纺织工程专业的大四留学生。她把进博会看作“无比宝贵的青春礼物”,因此选择成为一名留学生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我能认识很多中国朋友,也能感受到中国瞬息万变的发展变化。我们国家的纺织品大多都是手工制作,我在东华大学学到很多纺织工程领域的高新技术,希望能把好的技术带回家乡。”

        (本报记者 常河 任维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