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至3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国际美术教育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4所美术院校、艺术机构的负责人及相关学科知名专家教授近300人汇聚中央美术学院,共商新时代美术教育的全球交流与合作。在本次大会校长论坛上,来自中国及世界著名艺术院校的校长们结合各自学校的教学改革,聚焦全球美术教育领域的前沿问题,探讨世界发展变化格局中美术教育的使命任务。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认为,中国社会现在正处在全面建设的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美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新的需求,美术教育的内容和人才培养的模式都需要更新观念与方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时代快速到来,改变了知识生产和学习的方式,教与学两方面不再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而是两个主体,为此,要把视野更多从研究知识转向研究教育的对象;文化交融的趋势不可逆转,艺术是文化的表征,视觉艺术的敏感性、直觉性、直接性更带有时代的文化印迹,只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才能激活思想,激发想象。
在全球艺术教育背景下,如何建构中国艺术教育自主体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介绍,学院做出了三方面的探索:一是校园与育人的境域建构与哲匠理念;二是国际与本土的双轮驱动与互动机制,二者相生相长,保证学术的品质与高度;三是艺理兼通、艺科融合的研究模式与视觉艺术东方学建构。许江说,科技与艺术融合在中国艺术教育自主体系中,不仅是一种精神性的倡导,而且成为最生动、最具创造力的专业设置,构成了整体教学的最前线。
莫斯科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院长柳巴文说,美术学院、美术教师的使命就是引导学子走向神圣的艺术殿堂,并帮助学子收集一砖一瓦,最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艺术圣殿。旧金山美术学院院长戈登·诺克斯对如何通过活化传统,使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生活关联融通进行了介绍。
早在几十年前,艺术家、教育学家丰子恺就曾指出:“艺术教育与普通所谓‘艺术科’,意义不是一致的。学校的艺术教育,是全般的教养,是应该融入各科的,不是可以机械地独立的,也不是所谓艺术科的图画与音乐所能全权代表的。即美的教育,情的教育,应该与道德的教育一样,在各科中用各种手段时时处处施行之。”当下,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艺术教育面临着新课题,艺术正朝着社会化、文化化、科技化等多个方向发展。全球资源的共享,教育者和学习者的高流动性和多文化背景,科技进步对日常生活的巨大影响,正在改变着美术教育的格局,并带来其边界的扩展,教育者和学习者都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
成立于1826年的马里兰艺术学院是美国历史悠久的艺术院校,校长萨穆尔·霍伊介绍说,学校一直进行革新以便满足未来的需求,比如,在第一年综合性的艺术教育课程中,学校打破内部条框,增加互通性,此外,还利用专业知识和资源去为整个城市服务,而不仅仅限于校园。罗马美术学院院长提齐亚娜·达切莲认为,艺术从来就没有边界,要考虑到艺术对科学、医学、经济学和其他学科所带来的贡献。东京艺术大学副校长保科丰巳通过讨论光和生命能量来阐述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必要性,同时对教育和创作过程中如何开发学生的灵感做了介绍。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刘伟冬以“关于设计的伦理与伦理的设计”为主旨,探讨进入智能时代之后艺术院校的具体策略,提出要引导学生一方面持续保有创造的热情、审美的愉悦、爱的能力,另一方面保持专业逻辑性和独立思辨的能力,最终达到诗意地栖居、艺术地生活。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李豫闽借用化学概念“涂层与底色”,提出中国美术教育不能忽略对基层美育工作者的重视。纽约室内设计学院副院长艾伦·费舍、广西艺术学院院长郑军里、申卡尔设计与工程学院院长尤里·塔米尔、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等几位校长都从各自所在院校的具体情况入手,探讨了如何将新型的学习和思考模式落实在教学中,从而为师生搭建一个研究和创新平台。
每一位校长都是一所学校传统的守护者,同时也是新的学院传统的开创者。如何将传统的精髓植入青年的内心,如何从传统悠长的学院中激发出创新能力,如何使传统保持活跃的状态,这是每一位校长的历史使命。通过思想的碰撞,校长们对全球美术教育发展的态势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以此次论坛为契机,美术院校将建立起多边交流的机制,以期构建面向未来的美术教育模式,激发艺术教育创新发展所必需的动能。
(作者:于园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