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09日 星期五

    守护好文物建筑的今天与明天

    作者:彭景晖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09日 16版)

        中国是文明古国,文化遗存深厚,文物建筑的种类丰富、数量多,一砖一瓦、一石一木皆是沧桑历史的见证、民族智慧的凝结。它们所积淀的重要价值,不只是记录过去,还深刻地影响今天人们的艺术审美、风俗习惯和民族性格,它们是人们吸取前人经验、传承文化基因的重要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说,文物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既保护着我们的物质财富,也保护着我们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不能不把文物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真正重视起来。

        2018年9月,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国家博物馆遭遇大火,大量文物藏品付之一炬。它造成的损失远不是用数字就可以简单计算的,用巴西学者的话来说,大火烧毁的不只是2000万件珍贵藏品,更烧掉了它们所承载的200年巴西的历史和文化。被大火吞噬和损坏的文物建筑成为这个城市难以抚平的伤痕,也为所有人敲响了警钟。

        我国相关部门立即行动了起来,就在当月,应急管理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博物馆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大检查工作方案》,部署9月至12月博物馆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的主要任务。这是深刻吸取巴西国家博物馆火灾事故教训的体现,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保护文物的优良传统。正因如此,才保证了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文明史从不间断。今天,系统化、智能化与“互联网+”成为许多行业和领域寻求发展突破的主要途径,文物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也涌入改革创新的大潮,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保障文物建筑的消防安全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国文物建筑大多数为木质结构,经过长年的风吹日晒,这些建筑极易燃烧,而建筑之间的空间距离往往较为窄小,容易导致火势蔓延;很多古建筑群落远离城市,坐落在偏远、交通不便的郊区或乡村,缺乏专业的灭火设备和人员,一旦发生灾情,消防队伍难以及时抵达;同时,电器问题、天气原因、人们的节庆活动及日常生活等多方面原因,使文物建筑存在较高的火灾风险。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国家的消防工作不断取得进步。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组建起来,消防工作经过细化整合,逐步形成了更健全、更科学的工作机制和布局,使我们国家的消防工作站在了新的起点,打开了新的局面。一方面,火灾风险管控机制逐步完善,消防部门联合文物管理部门等将消防规划融入日常管理工作并形成常态化,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文物建筑消防工作预警系统;另一方面,消防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在不断提高,能根据不同的文物建筑及藏品,进行因地制宜的防控和救济,最大限度地减免灾害造成的损失。

        长远地看,文物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需要在多个方面取得突破。我们需要建立并完善现代化消防制度,使前期调研、中期执行、长期防控运转协调,使消防、文物保护、林业等相关部门能够高效合作;我们需要大力研制和开发适合文物建筑的消防装备,培养和提高消防队伍和群众消防团体的专业能力和防治水平。最为关键的,是全民要树立起保护文物建筑的消防安全意识,并切实付诸行动。

        如何对待文物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不只反映着人们如何对待历史、面对过去,也体现着人们如何对待自己、面对未来。我们不应该完全依赖消防部门来履行保障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的责任,人民群众应踊跃加入到保护工作中来,像爱惜自己生命一样保护文物建筑的消防安全,让文物建筑的价值充分服务于当代生产生活,让子孙后代能与我们共同享有文物建筑凝结的物质和精神遗产。这是我们每一个当代中国人应担负起的神圣责任。

        (作者:彭景晖)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