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04日 星期日

    相机的原理揭示摄影的本质

    作者:本报记者 马列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04日 11版)

        无题#20170524,“日常”系列之一 黄晓亮

        【底色访谈】

        无论是朦胧迷幻的画面,还是饱和的色调,黄晓亮的影像作品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观看19世纪欧洲绘画的感觉。然而,他创作的核心概念却始终未曾离开过摄影。在努力创新媒介形式的同时,黄晓亮一直在探索摄影的本质属性——光与影,或者说被其称为“影像感”的东西。为了传达一种既真实又虚幻的效果,他将一张张经过编辑、重组的照片转换为更单纯的光影,投影在墙上,并重新拍下来。这些经过艺术家“转译”的影像,看似与摄影理念背道而驰,实则殊途同归。因为最初被他以光影形态记录下来的那些东西,经过主观提炼之后,最终也用光影的形式再次呈现了出来。

        近日,“无寻”黄晓亮个展在北京798艺术区see+画廊展出,本报记者就摄影创作对其进行了采访。

        记者:你一直很强调摄影的本质属性,即“影像感”。怎么理解这个词?

        黄晓亮:我对摄影的理解一直在改变。上学的时候,我也拍过纪实的东西,后来也玩过暗房,以及数码后期合成之类的。一路过来,该尝试的几乎都试过了。对我来说,摄影这种媒介还是用绘画来做对比,才比较明确一些。它们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绘画没有“影像感”。

        “影像感”其实就是光影的感觉。这是由媒介自身散发出来的一种气质,是别的东西无法替代的。即使画一幅画,画出了特别像照片或者特别像电影的画面感,你还是会觉得它是一幅画。但如果拍了一张照片或者一个录像,这个画面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记者:你刚才提到的一个关键词是“影像感”。对你来说,这是否也是摄影最本质的魅力呢?

        黄晓亮:没错。我们使用一种媒介,最重要的是应该找到它的本质特性。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艺术就是在体现一个媒介的自然特性。如果能在创作中,把所用媒介自身最有魅力、最朴素、最本质的东西给体现得比较好,这个作品肯定会有吸引力、有力量。

        媒介不一样,它们所能承载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绘画不是对现实的直接体现,更多是意象的表达,而摄影会更直接。优秀的艺术家,每一个都是运用媒介的高手。当我们说一幅画或一张照片很好,其实很难一下子说清哪里好,其实这就是艺术家能熟练地运用媒介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够让媒介特性自然地呈现出来。这跟做菜是一样的,一盘放了很多调料的菜,人们肯定觉得不好吃,不算美味。因为好吃的菜应该要让人吃出食物的本味。摄影也是一样的道理。

        摄影要用到相机,相机的原理就揭示了摄影的本质——就是小孔成像,就是光影。把这个问题想好以后,从光影出发,之后就有了那些拍影子的作品。

        记者:但是,你作品中的光影又不是直接从现实中捕捉而来的,而是经过选择、绘制、放映之后重新拍摄的,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方式呢?

        黄晓亮:最简单的元素,往往才能体现出最强大的力量。以“日常”系列作品为例,我在傍晚看到一个特别漂亮的场景,但这种“被吸引”通常是在无意识状态下的,并且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画面中的某一部分吸引了我,这一部分或许还被我的主观意识给强化过。假如想要表达这个东西,我就必须紧紧抓住这个点,在最终的作品中体现、强调它。其他多余的部分,有可能是一棵树、一片纹理、一种颜色,我就会把它从作品中去掉。

        记者:这样的影像作品,具体的创作流程是怎样的?

        黄晓亮:对于选定的照片,我需要先在电脑上将其重新绘制一次——描边、上色,然后制作成许多张胶片。大家会有这样的经验:在强烈的阳光下,影子会很清晰;而在微弱的阳光下,影子会很模糊。我将不同的胶片叠加投影在墙上,通过控制光源的颜色、强弱和距离,来模拟现实中的光影层次。这个过程需要很长的调试时间,当达到想要的效果后,我才用相机拍下来。

        我一直用这样的方式做作品,因为当第一时间看到这个场景的时候,我是用影像的思维去理解它的,那么在最后呈现的时候,我也一定要用影像的感觉。在我通过照片制作投影用的胶片时,其实在电脑里描绘出来的那张电子图片已经是一幅画,而不是影像了,它的性质已经变了。所以,我就一定要用投影这个过程,还原影像力,达到我想要的那种影像感。

        记者:你早期作品都是黑白的,为什么最近几年开始创作彩色作品了?彩色给作品带来了什么?

        黄晓亮:这就是艺术家的成长,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出现创作上的转折,想要尝试新的东西。颜色会强化我想要的那种感觉。在我现在的这些作品中,会出现大面积的蓝色,这是因为大部分照片都是在夜幕降临时拍的,那个时间色温是很冷的,但是夕阳又很暖,那种冷暖对比非常强烈。通过蓝色,我可以把吸引着我的那种感觉强化出来。

        记者:回顾这些年的创作,你觉得自己有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一条从未偏离过的线索?

        黄晓亮:回忆、希望,还有那种比较温暖、比较忧伤的情绪。我觉得这种东西好像是大部分艺术家都逃离不了的,只不过每个人的切入角度有所不同。

        (本报记者 马列)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