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01日 星期四

    文化,润泽一座城

    ——从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看老工业区的蝶变

    作者: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01日 01版)

        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架起了民间艺术交流的桥梁。上海宝山区文广局供图

        10月28日,上海宝山区牡丹江路热闹非凡。11支来自国内外的艺术团体与宝山各街镇的民间艺术团组成表演方队,走上街头,载歌载舞,零距离展示各具民族、地域特色的音乐和舞蹈。秋日的暖阳,热情的旋律,奔放的步伐,举手投足间诠释着对生命的赞颂、对生活的歌唱。

        这是第十届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的一幕。民间艺术来自生活与劳作,因其质朴最能打动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间艺术的交流,架起的是跨越山与海、连接心与心的桥梁。自1995年创办以来,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秉持“老百姓的艺术盛会,家门口的五洲风情”的办节宗旨,先后吸引66个国家的100多支艺术团、3000多位民间艺术家参与。

        既是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也是正在举行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节中节”,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在促进中外文化和民间艺术交流交融的同时,展示中国文化之美,成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文化要素,为中外民间文化交流提供鲜活样本。

    落入宝山的种子

        艺术节的背后,是宝山区的胸怀和视野,是对文化的孜孜以求,是民间文化蓬勃生命力的彰显。

        宝山位于上海东北部,长江、黄浦江、吴淞江三水交汇处。江风海韵孕育宝山深厚的历史氛围、独特的人文气质。1995年,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创办,这是上海最早的国际民间艺术节。一个区办起一个国际民间艺术节,已属不易,一届连着一届,坚持举办23年,更显珍贵。宝山区文广局党委书记、局长王一川感慨:“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如同一颗落入宝山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生长,吐露花苞,如今花香四溢、美妙动人。”

        在宝山,几乎每乡每镇都有民间绝活,代代传承,成为“一地一品”文化名片。罗泾十字挑花、罗店龙船、庙行秧歌、淞南皮影舞等,这些发轫于桑陌、渔船的草根艺术,见证了上海的历史变迁,是宝山乃至上海民间艺术的活化石。艺术节期间,宝山12个街镇自发组织举办“一地一品”特色展览——杨行镇办起中国现代民间绘画杨行年会,月浦镇“敲响”锣鼓年会,顾村镇打出“诗歌文化节”的品牌,纷纷亮出绝活。“十步芳草,百工匠心”艺术市集,让非遗变身生活中的时尚。

        来自世界各地的民间艺术团体走进宝山社区和居民家中,做一天真正的宝山人。一起唱歌、跳舞,参加书法、编织、烹饪等活动,大家彼此欣赏,互相学习,享受中国家庭浓浓亲情。这是每一届艺术节的保留节目,民间艺术家们常为访问时间太短而惋惜。联合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副主席伊廷称赞:“这是当今世界上无与伦比的民间艺术节。”

        如今,走过23年的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正在全力打造彰显国际性、突出民间性、提升艺术性、坚持普惠性的文化艺术盛会,努力形成与全球卓越城市地位相适应的国际民间艺术交流平台,成为上海文化码头最美的停靠港湾,让人民群众能切身感受到美好生活。

    一个节与一座城

        10月29日,宝山罗店古镇,千亩良田映着粉墙黛瓦,一场名为“文香罗店 美丽乡约”的艺术节活动在稻花香里举行。金灿灿的稻田边,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民间艺术家们用各自擅长的艺术形式,诉说着友谊的甜蜜、丰收的喜悦。

        与此同时,艺术节的“名家荟萃,正声雅音”系列演出正在上演,以宝山文化品牌“宝山大剧荟”为主打,邀请专业剧团带来精品力作,好戏连台。沪剧电影《挑山女人》等一批戏剧电影集中放映,让百姓换一种方式感受戏曲魅力。

        一个节能给一座城带来什么?透过十届艺术节的举办,可以看出宝山城市精神内涵的拓展和丰富。一个节,增进了中外民间艺术的交流互动,提升了外国友人对宝山、对上海乃至对中国的了解,赋予了一座城更深厚的文化自信和底气。

        宝山民间文化特色更加彰显。罗店龙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另有市级非遗项目7个,区级非遗项目25个。罗店镇、月浦镇、顾村镇、罗泾镇获评上海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其中罗店镇被上海市推荐参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还积极搭建平台,助推本土民间文化走出去。近几年,艺术团队先后赴意大利、法国、巴西、比利时、日本、德国、西班牙等多个国家演出。

        为了让民间艺术交流365天不落幕,一个集收藏展示、交流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公益性公共文化设施——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于2010年开馆,致力打造国际民间艺术的研究、交流与教学。

        越来越多的名家、名展和名演汇聚宝山,走进民众。戏曲名家谷好好、史依弘、王珮瑜和主持人阎华,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王勇、青年钢琴家宋思衡、戏剧导演徐俊、中国流行美声组合“力量之声”等艺术家工作室相继落户宝山,上海第一家以戏剧艺术名家命名的专业剧场——依弘剧场扎根宝山,百姓戏迷多了看戏新去处,宝山的孩子们更能走进家门口的剧场,上量身定制的京剧音乐课。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的家乡在宝山,宝山创设“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打造儿童文学和全民阅读的文化“名片”,秦文君、梅子涵、殷健灵、庞婕蕾等儿童文学作家纷纷将工作室“搬”到宝山。

        “名团进民间、名家进民众”,宝山近年来打造“宝山大剧荟”和“宝山市民艺术修身导赏计划”等惠民品牌,积极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边界,创新活动形式,深受市民喜爱,也让更多艺术家愿意把宝山当成“家”。

    老工业区的逆袭

        艺术节的持续壮大,只是宝山区近年来坚持“以文化之新,振城市之精神,促城市之进步”的一个缩影,展露的仅是宝山市民美好生活的一角。

        “宝山有钢花、浪花、樱花,更有文艺之花。”宝山区委书记汪泓说,曾经的宝山“黑、粗、旧、堵”,如今处处散发文艺范儿。天蓝、地绿、水清,文化氛围愈发浓郁,居民归属感越来越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让宝山的气质和颜值从“刚毅”变为“刚柔相济”。

        “钢花”纳新——宝钢厂区将变身上海美术学院校区,老厂房改造而成的上海玻璃博物馆、3D打印博物馆讲述文创新故事;“浪花”澎湃——邮轮经济大步跨越,丰富文化旅游生活;“樱花”如锦——以生态底蕴带动城市更新……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期的宝山,正以文化艺术,绵密地织就美丽城区、美丽乡村的锦缎。

        把文化作为老工业基地“转结构、换气质”的有力抓手,宝山设立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两个3000万”引导资金,推进大众文化、精品文化、非遗文化、文创产业协同发展。近年来,宝山区荣获市级以上文艺奖项200多项,每年增加50%以上;区域文化不断提质增效,活动数量、质量,社会效应都有新突破。

        在构建“春之樱、夏之邮、秋之艺、冬之阅”的文化四季品牌基础上,宝山着眼提高群众获得感,让文化之花处处绽放。眼下,宝山正在重点打响国际邮轮滨江文化带、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等3个国际级品牌,以及淞沪抗战、百年吴淞、学陶师陶、宝钢遗存、宝山沪剧、罗店罗泾、剧荟宝山、乐享体育等8个国家级品牌。

        文化,柔软一座城,润泽一座城。将文化与发展革新相融共生,为文艺创作提供肥沃土壤,为优秀文创企业提供优秀营商环境,为市民群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上海宝山区努力把“文化珍珠”串成项链,一个“建筑可阅读、街区宜漫步、城市有温度”的现代化滨江新城区袅袅走来。

        (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