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29日 星期一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根本方法

    作者:余达淮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29日 15版)

        1982年罗国杰教授《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一书出版,是我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产生。罗国杰教授认为,所谓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研究道德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特别是共产主义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依循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来理解和把握道德,确定共产主义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从而培养全体人民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并不断提高人们的共产主义道德水平。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研究必须坚持历史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和理论与实际统一的方法。

        从根本上讲,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历史的方法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其实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道德问题的根本方法。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序言中,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正是从唯物史观的这一基本原理出发,揭示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它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如此,就在根本上科学地说明了道德的起源、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问题,从而为其他道德问题的解决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说以历史唯物主义来研究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一切旧伦理学最主要的区别,它实现了伦理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并奠定了科学伦理学的哲学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产生之前的旧伦理学包括资产阶级伦理学,在方法论上存在一个共同的错误:不是从人的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经济关系出发,而是从人的“自然属性”或所谓的“天赋人性”出发去探究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旧伦理学在方法论上的根本错误在于其坚持的是历史唯心主义,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德性论超越一切社会现实。在康德那里,我们认识的对象是先验能力按照知性的综合统一规则确定的,从而导致对道德的产生、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皆是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这一唯心主义观点出发来进行解释的。马克思之后,分析哲学、存在哲学等还是企图抛开实际认识事物:分析学派坚持道德话语表面的规范性、逻辑性特点;海德格尔论伦理学的方法,则通过将“伦理”一词解释为人的“栖居”和“居留场域”,取消了“规范”、“道德”等的伦理意义。

        准确理解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里的运用,同时也是通过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去考量道德同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关系,是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意志力、道德行为的理论旨归。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伦理道德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集中体现,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性内涵。研究这一最新的理论成果,既要结合新的时代课题探索一系列亟待研究的基本问题,又要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自信心提供学理支撑。因此,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指引。

        一方面,在新时代的历史征程中,大力倡导和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方法论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本质、指引中国人民共同进步的价值观念,是规范整个社会基本价值评判的核心价值追求,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和动力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精心培育,使之融入人们的内心深处并发挥持久作用。如何在理论上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性、必要性及其“社会主义性质”,如何在效果上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说服力及其“核心效用”,都需要我们从这些问题的理论基础和学术前提着手来谋求答案。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阐明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方法论基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面临的挑战,有助于通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去催发人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凭借“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去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会道德风尚,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道德准则去保障个人道德水平的发展,进而应对国内外复杂因素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带来的挑战,从根本上保障我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科学性和现实性。

        另一方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自信心,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方法论指引。社会主义国家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它特别看重和强调社会公共领域的价值取向及其规范性要求,而后者则恰恰主张要在这个问题上保持一种“价值中立”的立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漫长的历史传统和道德传统的国家来说,之所以最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是跟社会主义内在所蕴含的道德需要、道德诉求相关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同社会主义政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密切,历史上,不少与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问题有关的重大讨论和争论,甚至会影响到社会主义政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而言,增强道路自觉和道路自信,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都依赖于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学理和逻辑上的稳定性与优先性。阐明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方法论基础,从辩证法的视角揭示中国道路自信中所蕴含的历史规律与经验,有助于梳理近百年中国走过的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道路,认识到这是一个合乎历史规律的必然过程,为这种稳定性和优先性提供奠基和支撑,为当前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有价值的论证和建议,进而为人们理解与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助力和保障。

        (作者:余达淮,系河海大学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