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尤其是家庭,它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妇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
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水平与我们这个拥有四个多亿家庭数量的国度、与广大家庭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还不成比例,具体表现在:家庭教育还未真正纳入政府管理体系,教育经费中几无家庭教育预算,家庭教育立法行走在调研路上,家庭教育学科研究者少,专业地位不高等等。由此也引发了一些问题,诸如教育的良性互动受到阻碍,教育管理者反映来自家长、家庭教育的棘手问题越来越多;以及,许多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定位出现偏差,视之为教育的全部,学校要承担子女的全部教育之责;另外,由于家庭教育缺乏专业化、规范化管理,大量校外教育机构及其从业者以推广家庭教育的指导师身份出现,进一步歪曲了家庭教育的本义,干扰了正常的教育秩序,等等。
今天的题目旨在探讨,我们真正需要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
现代教育体系需要家庭教育
家庭对一个人生命质量的作用毋庸多言。尤其在进入学校之前,功能更大。对此,中国人有“三岁看大,六岁看老”之说。德国有本书叫作《小脑袋大世界》,其中两句话形象且深刻:1~7岁也许不到人生的10%,却决定了人生的70%;只有发掘好人生的前8年,才能过好人生的80年。许多家长把孩子的教育界定为学校的学习、课外班的补习、特长班的培养,将学校考试成绩作为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文凭高低看作人生是否成功的标准,这是家庭教育领域一个极大的误区。
我在多次演讲中说,什么是好的、适合的甚至是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看这个孩子走向社会后能否自食其力,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与工作,而不是一定要成为人上人、有所谓的“体面”的职业。
在我国,第一、第二代独生子女的父辈、祖辈接受的是以职业定位的生产教育,缺乏建设家庭的生活类教育。这类教育缺乏所带来的问题,在其儿辈、孙辈的成长与婚姻生活中全面暴露出来,如同一首诗所说的那样:“在我们不懂婚姻时就走进了家庭,在我们不懂教育时就拥有了孩子,在我们不懂健康时就拥有了生命,在我们不懂为人处世时就走入社会。”
只有我们走进学习成长的环境,才能拥有经营幸福的能力。学习改变不了你生命的起点,但它一定能改变你生命的终点。一个人成为父母有本能即可,当好家长却需要本领,需要家长具备专业化的养育知识。今天的家庭生育从传统追求数量转向要求子女的质量,这就为家庭教育的专业化提供了发展的土壤与需求的市场。家庭教育的专业化问题,关系到公民素质、社会和谐乃至国家未来的发展。
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家庭教育学科的专业化建设水平密切相关
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提出了教师发展的专业化,那么,作为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师的家长,是否也需要专业化?这值得我们思考。
所谓专业,通常指“一群人在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之职业,这种职业需要特殊的智力来培养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专门的社会服务”。专业化是指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人群,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日趋精细,各种新兴职业不断涌现,专业化已成为社会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专业性也成为衡量职业发展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准。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体系的基础工程。养育孩子、为人父母就是一个专业化的过程,需要家长资格的专业化。试想,一个基础教育工程不科学、不专业的教育大厦会坚固吗?
况且这也是新时代背景下的普遍需求。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观念的更新,孩子们个性意识的增强,今天的家庭教育,早已不是“训斥加严厉”的“家长作风时代”了,而进入了平等、开放、互动等“共同成长时代”。家长必须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向孩子提供科学、健康而又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导和陪伴,用榜样“身教”孩子,用耐心唤醒孩子,用专业化技巧说服孩子。在这种温馨、平等的专业化的环境中,孩子的心理需要、人格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其个性、想象力、创造力、情感、意志、才能、价值观才能得到健康成长。事实证明,育人先育己。要想取得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家长必须先要有高瞻远瞩的自我成长意识,愿意成为科学化、专业化的“高明家长”,用“有技巧的爱”代替“懵懵懂懂的爱”,用“专业化的教育能力”取代“跟着感觉走的教育模式”。
在今天的国际化时代,通过借鉴与反思他国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最终确立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专业化体系,这是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社会各界必须有所为。这也是已被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所证明的成功经验。
发达国家的亲职教育(我国称“家长教育”,亦有称“长辈教育”“父母教育”等等)发展已有近百年历史,近年来更是出现许多由政府组织建立的亲职教育权威机构或教育项目,他们通过整合国家亲职教育领域的学术资源,创设出科学有效的亲职教育方案,然后通过国家立法或行政组织大面积推广。成功发展亲职教育的国家,通常都是这样通过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研发、评估与指导全方位引领教育实践。
目前,该领域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有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和法国等。
美国的亲职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专业化历经一个世纪的培育和整合,目前已经进入成熟期。美国PAT国家中心(ParentAsTeacher,直译为“让父母成为教师”)是一个由美国政府建立的国家级父母专业化教育项目,为0~5岁儿童所在的家庭提供服务。该项目的核心理念是:儿童早期的生活经验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而父母作为第一任老师的教育尤其需要得到重视。所有的父母教育方案、家庭支持课程、教育训练、材料内容以及服务措施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在为家庭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并照顾到不同文化的习俗和差异。美国PAT国家中心组织各方面的技术资源和资金渠道,开发了多种形式的家长培训项目。
澳大利亚亲职教育的典型代表是“家长充权项目”(ParentEmpowermentProgram)。该项目旨在提高家长的教育效能,协助家长有效地掌握管教子女的技巧。此外,澳洲亲职教育的另一特点是与大学及研究所合作,在程序推行时能够辅以系统评估,使家长教育的推行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
英国政府投资3000万英镑建立的“国家育儿辅导学院”,由英国政府儿童、家庭和学校部牵头,英国家长教育组织参与,第三方英国国王大学承包,出台了一项“每位家长事务”计划,为学院设计了一套改善育儿技能的新课程。在课程计划中,包括一项加强“父子关系”的课程,鼓励父亲多和孩子们接触;另一门是针对“父母能力”的提高课程,帮助在读写和算术能力方面存在问题的家长“充电”,进而推动家长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孩子的学校教育中。
家庭教育专业化面临的问题
我国有四亿多个家庭,形成了许多特有的教育现象与问题,广大家庭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愿望,而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专业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
现实社会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标准和专业要求,作为学生家长这个特殊的“行业”,要不要接受教育“持证上岗”?
这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这是一个对家庭教育的再认识、再提高以及家长专业化发展的问题。从养育孩子的角度看,为人父母就是一个专业化的过程。目前,亲职教育(长者教育)、亲子教育(长幼关系教育)已经变成一个世界性课题。
相关研究表明,有80%的家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教育问题。具体包括:离婚率不断攀升背景下,单亲和重组家庭不断增多,其子女出现教育问题;生活条件的改善(电脑、电视等普及),使孩子与父母沟通时间减少,与同龄伙伴的交往减少;盲目的攀比性消费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优越的物质条件对孩子自立能力的影响;家长期望值不断攀高导致的孩子压力问题;互联网家庭科技给教育带来的冲突、困惑与烦恼;信息时代大量信息鱼龙混杂,孩子接受力与分辨力的不对等导致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家庭教育知识欠缺,家庭教育缺位、错位、越位、退位、不到位等等问题。
坦率地说,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给家庭教育专业化,既带来了机遇与目标,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在这里我要重点强调,之所以我们提出问题,目的不是要强调困难,而是呼吁在推广家庭教育时,要正视问题,保持冷静头脑,更加理智地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困难和挑战,加速家庭教育专业化的步伐。
家庭教育管理服务体系需要完善
一方面,我国的家庭教育需要专业指导,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专业指导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政府角色有待加强,协调机构能力有待提高;机构配置不尽完善;“专业、专职”人员不足,“新手”居多;培训体系尚不健全;研究队伍、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经费不足,基层经费以自筹为主;专项政策较少,保障性政策不足;现实指导服务状况与家长期望值之间还存有差距。
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迫切需要我们完善家庭教育管理服务体系,这也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与规划水平的反映。我认为,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建立从上到下的指导服务体系。这其中,第一是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家庭教育是教育一部分,家庭教育指导从业者专业化是教育者的事业,就必须由政府统领、有国家层面“全国一盘棋”的统一设计,而不能各行其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做好实现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化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主要任务,理顺政府、社会、企业关系和各自责任,对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以及专业人员的标准、培训、遴选、认证、管理、使用等方面进行周密设计,形成具有权威性、长远性、可操作性的政策文件。第二是要以创新思维搭建正规化系统培训平台。教育信息化必定成为国家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整体水平的重大举措。应当把搭建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化的远程教育平台纳入“互联网+”教育信息化总体规划,由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物质保障,与线下培训结合,全面推进家庭教育指导人才专业化培训。第三是要切实落实大学相关专业开设家庭教育课程计划。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家庭教育指导者培训,都应该有教材、师资等基本保证,这是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化培训的基础。应当借助现有的大学人才培养系统,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师范院校、相关职业院校、大学社会工作等专业将“家庭教育学”纳入其课程体系,按照教育学二级学科建设,以保证家庭教育研究和教学后继有人。第四是应该依托社会组织建立专业队伍。在顶层设计中,建议能够推动相关社会组织发挥其专业优势,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组建全国和地方稳定的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专业化团队,以巩固培训成果,培养专业人才,并为各类家长学校等机构推荐师资、教材、活动等。
其次,应该逐步完善管理体系。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组织管理。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无可置疑,但自发的家庭教育指导,在发展中会出现很多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基层指导机构直接面对家长的指导者,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需要基层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帮助解决的问题有很多,比如指导工作的发动、组织和检查,指导场地、设备和经费的保证,指导者指导业务的引领、交流和提高,指导的大纲、教材和参考材料的提供,对指导者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的要求、评价与激励,对指导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产生原因和解决措施的研究等等;此外,还需要指导者之间、基层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和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和统筹,指导工作的长期发展规划、短期工作计划和具体工作要求的明确,指导工作的牵头单位或主管部门、协调机制等等,这些问题也需要更高层级的协调和解决。在加强组织管理的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目前,对基层面向家长进行的家庭教育的具体指导,已经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组织管理体系。这个组织管理体系可分为顶层、中层和基层三个层级。其中,顶层为国家层面,负责对全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建立法规、制定规划和领导决策,包括正在酝酿中的《家庭教育法》的立法,已经出台的三个儿童发展纲要和四个家庭教育工作五年规划,2012年发布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和就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服务发布的其他有关政策文件,也包括召开的部委联席会议和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会议对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进行的协调和部署。中层包括,教育、妇联、卫生等系统和各省地县等,分条块对基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进行层层发动、推进和保障。中层条块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要根据顶层设计和要求对地方的工作制定规划和建立体制,对下要对基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提供保障。基层则是,学校、社区、企事业机关单位和社会专业指导机构,他们对本单位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进行具体的组织管理。
家校合作、亲师协同是必然趋势
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学校两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青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互助活动。家校合作不仅对青少年儿童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小学管理的现代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没有家长的配合,学校教育孤掌难鸣;而没有学校和相关部门的指导,家庭教育也举步维艰。面对两代独生子女群体和社会种种影响的冲击,家庭和学校教育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家庭和学校只靠本身的力量难以提高教育效果。
因此,家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学校帮助,学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家长支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家校合作愉快,受益最大的是学生;家校发生冲突,受害最大的不只是学生,还有家人、他人,甚至还会危害社会。如果把学校教育比作手推车的一个轮子,那么,家庭教育就是另一个轮子。只有双轮驱动,才能将孩子平稳地推向未来。
家校合作的核心是亲师协同,亲师协同就是学生的父母与老师配合工作。家长与教师将教育资源结合在一起,进行互补,孩子的成长会更健全,学习效果会更好。亲师协同的共同出发点是家长与教师对孩子真诚的关爱。亲师协同的基本要求是在工作上的相互支持。不支持就谈不上合作,就会出现不良的结果。
家庭、学校和学生的关系,可以用等腰三角形作比喻:学生是顶点,家庭和学校是底边的两个点。命题是:底边越长,顶点越低;底边越短,顶点越高。结论是:家庭和学校距离越远,学生的发展越低;家庭和学校的距离越近,学生的发展越高。事实上,一个孩子走进学校之后,家庭和学校就成了同盟军,把孩子培养成人、塑造成材是双方的共同目标,这使他们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同育。这种共同的愿景构成家校合作、亲师协同的基础。
随着社会加速发展,融合已是整个世界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教育事业中,家校合作、亲师协同更是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国家为培养适应21世纪的人才培养、促进教育内涵发展而作出的战略选择,它直接体现了“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各级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家长转变观念,始终围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根本要务开展各项工作。
适合的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工业革命后产生的以班级授课为主的学校教育,往往注重共性而忽视个性。共性实质是作为社会人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个性是指自我发展的独特性,家庭在个性化教育方面占绝对优势。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家庭没有发挥出个性化教育的优势,没有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一些学校也对培养学生个性重视不够。应该说,没有家长希望自己孩子的天赋和潜能被埋没,大家都想要探索孩子的各种优势,发展孩子的每一项专长,但在平时教育中,家长们最关心的是“重点大学”,而不是孩子的“智力强项”。每一个生命都具有灵性和与生俱来的禀赋,关键在于怎样去训练和开发。我们的学校和家庭需要联手,去注重“扬长”而不是“补短”教育,努力发掘孩子的潜能和智力强项,学校共性教育必要的“补短”,应与家庭个性教育执着的“扬长”相结合,才是最好的合作。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才是教育的成功。提升家庭教育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是优化中国教育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