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全国海洋牧场建设工作现场会上透露,我国将重点推进“一带多区”(近海“一带”和黄渤海区、东海区、南海区“多区”)海洋牧场建设,到2025年在全国创建178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到2035年基本实现海洋渔业现代化。
然而,部分沿海地区过度养殖、污染环境、产品质量存在隐患;传统海洋渔业效益不高,品牌弱、链条短等问题突出,带动渔区经济发展和渔民增收能力不强。因此,加快海洋牧场建设、促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海洋牧场每年生态效益超600亿元
在山东烟台市牟平区北部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一个个大型集装箱整齐地摆放在岸边,每个集装箱的四周都被开了不少“天窗”。
“这些可不是普通的集装箱,它们都是改造好的人工礁体。”海洋牧场示范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礁体沉入深海,相当于给鱼类盖了一间牢固的房子,吸引鱼群在礁体内活动栖息。
不仅仅有集装箱,在这个海洋牧场示范区,空心砖礁、石块礁、牡蛎礁、集束贝壳礁都为鱼类养殖提供了新的空间。
“海洋牧场,通俗地讲,就是用人工鱼礁给鱼在海底建房子,让鱼可以有地方安身繁殖。”韩长赋说。
韩长赋介绍,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牧场发展迅速,目前全国已建成海洋牧场233个。
据专家测算,海洋牧场通过贝藻类增殖养殖,每年可以固碳19.4万吨、消氮1.7万吨、减磷1690吨,每年生态效益超过600亿元。
“海洋牧场不仅能有效恢复海洋生物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也能提供更多优质安全的海水产品,推动养殖升级、捕捞转型、加工提升、三产融合,有效延伸海洋渔业产业链条。”韩长赋说,海洋牧场建设要始终将资源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不能盲目或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更不能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追求产量的增长。
以科技支撑构建“蓝色粮仓”
在山东东方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海洋牧场观测网的大屏幕上,通过水下镜头看到黑鲷、六线鱼等各类鱼群不时出现在礁体附近,水质和鱼类数量在镜头中一目了然。在一旁的监视器上,水的温度、盐度、叶绿素、溶解氧等参数一应俱全。
“这一观测网不仅实现了海洋牧场水下环境的‘可视’,实现了海洋牧场生物群落的‘可识别’,也实现了海洋牧场生态环境灾害的‘可预警’。”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教授李培良介绍。
近年来,我国渔业特别是海洋渔业实现长足发展,水产品产量已经连续27年稳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总产量约1/3,为改善城乡居民膳食营养提供了约1/4的优质动物蛋白。但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相比,还面临诸多短板和薄弱环节。
为加强海洋牧场建设的科技支撑,农业部印发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规划(2017—2025)》通知中明确指出“强化科技支撑和服务”,并提出“对海洋牧场选址、礁体设计、礁区布局、礁体投放、海草床和海藻场构建、增殖物种选择、渔业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关键与共性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科学指导海洋牧场建设”的具体部署。
“要以创新生态增殖技术、海洋牧场生态容量及效果评估等关键共性技术作为科研重点,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关和集成示范。”韩长赋指出,要加快“海洋(蓝色)粮仓科技创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实施,着力打造一批新品种、新装备、新技术和新模式,催生海洋牧场、休闲渔业等新业态。
建立多元化投入支持机制
推进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离不开科技支撑,更离不开多元化投入的支持。
韩长赋指出,各地区及有关部门要在政策、项目和资金安排上对海洋牧场建设和大水面增殖渔业予以倾斜。要建立多渠道长效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牧场建设、发展增殖渔业。
在各地,加大投入支持海洋牧场建设的努力已经展开。
山东省副省长于国安介绍,2014年起,山东省财政每年安排“海上粮仓”建设专项资金2.3亿元,重点支持海洋牧场建设;2017年省财政安排3亿元支持海洋牧场综合平台建设。
“浙江则不断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推动海洋牧场养殖主体逐步纳入水产养殖互助保险试点范围,针对海洋牧场生产方式效益显著但养殖风险相对较高的特点,为养殖户‘量身定制’投保方案,风险保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今年省海洋产业基金正式成立,将海洋牧场建设作为重点支持内容,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多方投入模式,加快海洋牧场建设进程。”浙江省副省长彭佳学介绍。
韩长赋表示,为加强政策支持,农业农村部将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推动解决沿海各地普遍反映的海洋牧场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不合理(目前人工鱼礁建设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是养殖用海的几十倍)、海域使用期限短(目前使用期限最高15年)等问题,促进海洋牧场可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