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24日 星期三

    身在一线 心在一线 干在一线

    ——记四川省凉山州委副书记陈忠义

    作者:本报记者 周洪双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24日 04版)

        【新时代担当作为典型风采】

        “脱贫攻坚既是新时代赋予凉山干部的新使命、新担当,更是新时代凉山干部创造新业绩、展现新作为的主战场。”四川省凉山州委副书记陈忠义经常行走在脱贫一线,与基层干部和贫困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甘苦与共,他深切地感受到,打赢这场战役,更需担当作为、克难奋进。

        2016年2月,陈忠义从四川甘孜藏区调任凉山,担负起分管脱贫攻坚的重任。确定脱贫联系点时,陈忠义提出,自己作为州委分管脱贫攻坚的领导,就要联系最贫穷落后的村。距喜德县城约45公里的里柯惹村成了他的联系点。

        陈忠义多次深入里柯惹村,走彝寨、进彝家,与贫困群众拉家常、谈生活,算细账、找难点,鼓励他们坚定信心,创造美好生活,帮助这个贫困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在凉山的日子,陈忠义始终坚持身在一线、心在一线、干在一线,把走访调研作为了解基层情况、解决群众困难、推动脱贫攻坚的“金钥匙”。两年半时间里,他驱车、坐船、骑马、走路、搭摩托,累计在深度贫困地区工作300多天,行车近7万公里、徒步800余公里,走访乡镇232个、贫困村374个、困难群众1100余户;他穿坏了4双胶鞋,走遍了全州最偏远、最艰苦、最贫穷的100多个极度贫困村。

        “一张张淳朴的面容,一双双期待的眼神,让我深切体会到了当地群众生活的艰难困苦,也让我清醒认识到了彝区脱贫攻坚的艰苦卓绝。”陈忠义说。

        2016年5月24日,“悬崖村”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当晚,陈忠义连夜赶到昭觉县,次日一早便冒雨直奔“悬崖村”。从山脚到山顶垂直距离不过800余米,却要攀爬17条藤梯。陈忠义一行手脚并用,花了4个多小时才上到山顶。

        “最令我感动的是,当时下山接我们的村民用一条绳子,将一端紧紧系在我的身上,另一端紧紧系在他的身上,带我们爬上悬崖。”陈忠义说,那一刻,他深切感受到了群众与党同心同行、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亲情。

        下山的时候,他们从另一条路绕行30余里、徒步近8小时,身上的衣服先被雨水淋湿,后被太阳晒干,再又被汗水浸湿。一天下来,不少同志的手上都留下了伤痕、脚底都磨起了水泡,陈忠义的腿脚肌肉也痛了十来天,上下楼梯都很困难。

        “那种感觉,只有亲身经历,才会真正体味到当地百姓出行到底有多困难。”陈忠义说。几个月后,通往“悬崖村”的钢梯建成,陈忠义才放下心来。

        过去10多年间,有近20万农民从偏远落后的大山深处,自发搬迁到安宁河谷,主要集中在凉山州府西昌及其周边县,由此带来一系列矛盾问题,并形成一个扶贫盲区。陈忠义先后5次深入实地调研,挨家挨户走访群众,面对面交流谈心,全面掌握了解情况。后经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凉山及时制定出台了《关于规范已自主搬迁农民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为妥善解决自发搬迁提供了具体方案。对识别出的2802户、12579人,全部落实“五个一”帮扶,确保不落下一户一人,为自发搬迁中的贫困群众提供了脱贫保障。

        这几年来,凉山脱贫短板在一个个补齐。2016—2017年,凉山累计退出贫困村954个、脱贫25.33万人,今年预计退出贫困村500个、脱贫20.7万人。

        “脱贫攻坚没有高深莫测的理论,没有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捷径,更没有任何借口和退路可言。”陈忠义说,只有沉下心来、俯下身子,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一件事一件事去抓落实,一个堡垒一个堡垒去攻克,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本报记者 周洪双)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