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
10月22日,国际湿地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在阿联酋迪拜举行。海南省海口市作为全球城市湿地保护管理的最佳实践案例之一,将角逐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并在会上作经验交流和分享。
近年来,海口市把生态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全力推进湿地保护和湿地修复,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湿地城市。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五源河湿地公园、东西湖三角池公园等多个湿地公园相继落成。碧波荡漾、水草丰美的湿地公园让海口更加灵动。
打响湿地保卫战
海口自古有“水城”之称,全市湿地面积近3万公顷,有滨海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人工湿地4个湿地类及11个湿地型,湿地率达12.7%,既有首批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被誉为“中国红树植物基因库”的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有堪称“湿地博物馆”的火山熔岩湿地。
随着城市发展,湿地面积逐年减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强度的开发建设让美舍河自净能力不断减弱,成了海口的黑臭水体。海口市投入数亿元资金治理却无明显成效。2004年至2016年,海口羊山地区湿地面积减少了1/3。
始于2016年的湿地保卫战,首先瞄准的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美舍河。2016年年底,海口全面启动美舍河综合治理工程,综合考虑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摒弃过去河道硬化渠化治理方式,采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治理路径。特别是在美舍河流域凤翔段3.5万平方米的建筑垃圾堆弃场,利用原地形落差建设八级净水梯田人工湿地约1.4万平方米,并融合了10余项中国科学院水处理专利技术,通过填料过滤、植物根系吸收、微生物代谢等,每天可处理5000吨生活污水,是全国最大的用于处理生活污水的人工湿地。
如今的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获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文艺演出、摄影展览、科普参观等活动常在园区开展。
迎来发展新动力
水清岸绿,鱼跃鸟飞,包括湿地在内的生态环境,不仅提升了海口的颜值,更提升了城市的价值。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展现城市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海口成为国内外企业发展布局的重要选择。2017年全市引进招商项目141个,协议投资近1800亿元。今年上半年,阿里巴巴、普华永道等先后落户海口。2017年全市接待游客2428万人次,增长11.1%;美兰机场旅客吞吐量达2258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依托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绿色产业,依托经济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成为海口发展的新目标。近年来,海口否决了200多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从源头上为保护生态环境设置了一道绿色门槛。推动新兴绿色产业发展,全力聚焦旅游、金融、互联网、医药制造、交通物流、热带特色农业、文体产业等12个重点产业,加快形成高端引领、协调融合、绿色低碳、优质高效的产业体系。
优美的环境促进了海口乡村生态游。美兰区三江镇的鹤舞九湖,是湿地文化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乡村生态旅游片区,每年吸引游客近5万人次;秀英区永兴镇的冯塘绿园,是一个集羊山湿地、生态农业、民俗文化、创意产业等多元素融合的乡村生态旅游区,给每户村民带来2万多元年收入;美兰区演丰镇依托红树林湿地开展民宿体验,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
构筑绿色新生活
海口强化顶层设计,不断建立完善长效机制,调动群众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共建共治共享。2016年年底,市长任组长的海口市湿地保护修复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常务副市长为全市湿地保护修复总协调,每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由一名市领导牵头;成立海口市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作技术支撑,建立合理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配备湿地保护专职人员。
海口还编制《海口市湿地保护修复总体规划(2017-2025)》,将全市湿地生态功能区划分4个一级功能区和12个二级功能亚区,全市近3万公顷湿地纳入保护范围。根据规划,海口着力建设1个湿地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省级湿地公园及45处湿地保护小区,保护面积达6369公顷,占陆域湿地面积的64.38%。
海口吸引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湿地保护中来。据统计,海口市4个区有超过54支湿地保护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人数超过2000人。10月21日,共青团海口市委组织30余位海南大学留学生到凤翔湿地公园参加湿地保护志愿服务讲解员培训活动,这批留学生志愿讲解团学员将于近期上岗。
目前,海口湿地保护志愿服务体系逐步完善,50余家公益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开展湿地保护志愿服务活动,逐步实现了志愿活动常态化、专业化、规模化,全社会构筑绿色新生活,关心湿地、关爱湿地、保护湿地的氛围已经形成。
(本报记者 王晓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