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23日 星期二

    桂林:让“甲天下”美誉增光添彩

    作者:本报记者 周仕兴 本报通讯员 朱宇澄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23日 01版)

        【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

        山水甲天下的广西桂林堪称美丽中国的一张亮丽名片。作为国家确定建设的国际旅游胜地、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桂林积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产业融合发展,生态文化相融,富裕和谐桂林”等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探索,走出一条保护生态、发展经济、惠及民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让“甲天下”的美誉增光添彩。

    永葆漓江“青罗带”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千百年来,唐代诗人韩愈笔下的漓江从未改变她的美。

        清晨,阳光洒在漓江上,波光粼粼的水面下,鱼儿畅快地游弋。漓江城市段沿岸自北向南,一条慢行步道依次将虞山公园、木龙湖、叠彩公园、伏波山、解放桥、“两江四湖”中的杉湖及象鼻山串联,上班、晨练、旅行的人穿过鸟语花香的步道,犹如置身于一个天然的滨江公园……这是桂林实施漓江生态保护建设的一个缩影。

        漓江是桂林山水之魂,是桂林发展之源。保护漓江,是一代又一代桂林人接力传承的事业。近年来,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等先后实施,为科学保护漓江增添了保障,对推动漓江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

        保护漓江,污水治理是关键。通过实施入江污水全面拦截工程,桂林已整治漓江城市段7条溪河、46个片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99%,有效遏制污水直排漓江现象。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建成,实现了漓江流域水量的统一调节调度,解决了漓江枯水期生态及旅游问题。

        乘船顺江而下,美景连连。船内节能环保的动力系统,既不污染江水又提升了品质,这是漓江游船提档改造的成效。桂林将“小、散、乱、弱”企业合并,建立漓江游船环保准入标准,推动了乘船游漓江向绿色、高端方向发展。

        顾全整体也要做好局部,针对管理存在的条块分割、多头执法现象,桂林改革管理体制,提出“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筹各方利益”思路,成立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将漓江流域保护、建设、开发、利用工作一体推进,各景区的保护和开发得到合理协调。

        渔民赵祖进此前靠捕鱼和撑船维生,生活勉强维持温饱。如今在政府的帮助下,住上了129平方米的新房,还用补助的15万元安置费做起生意,日子越过越红火。对于沿岸餐馆、住家船、养殖场,桂林一边拆除一边妥善安置,全部做到“转移得走、安置得下、发展得好”,既有效地保护了漓江水质和景观环境,也让世代以江为生的人家开始了新生活。

        今日漓江,绿意流淌。作为桂林饮用水水源地,漓江水质达标率为100%,所有国家考核水流断面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被称为“天然水吧”。漓江流域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超过40%,人均公园绿地11.68平方米。

    彰显古城“文化味”

        为增强旅游吸引力,桂林旅游由单一观光型向多元综合型发展,建设了八大旅游精品线路,形成各县区连为一体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漓东百里生态示范带连接26个乡村,在沿江35公里长的休闲绿道自由骑行,一路可观美丽山水、生态田园、浪漫古镇。示范带里,每个村里都建成了环村道和生态步道,特有的桂北风貌民居鳞次栉比,住宿、餐饮、鲜果采摘等功能各具特色,旅游与生态有机融合,丰富了桂林旅游的内涵。

        雁山区草坪回族乡,青石板路在小巷中蜿蜒,马头墙、坡屋等特色建筑与江水青山交相辉映,静谧而富有诗意。旅游与扶贫的融合打开了农民致富路,田园变公园、农家变旅馆、农民变老板,让草坪乡“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景象成为历史。

        桂林坚持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动扶贫旅游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带来了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2017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突破8000多万人次,今年仅国庆期间就接待游客238万人次。

        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唱响整理抢救、研究包装、保护利用“三部曲”,将散落的文化瑰宝一一拾起,做足生态、文化、旅游相融的大文章。保护修缮后的清代灵渠、桂海碑林等,让游客驻足流连;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八路军桂林办事处、飞虎队桂林遗址公园等红色文化、抗战文化历史遗存得到挖掘保护。

        近年来,桂林实施了文化精品创作繁荣工程,推出了一批文化力作。今年7月25日,民族歌剧《刘三姐》在国家大剧院成功首演;9月3日,大型桂剧《破阵曲》亮相广西戏剧展。一批有桂林印记的文艺精品诞生,让桂林山水间增添了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

        2014年,漓江作为广西东北部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已被纳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今年8月14日,兴安灵渠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当前,桂林正立足生态、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优势,让这座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古城焕发生机,实现新跨越。

        (本报记者 周仕兴 本报通讯员 朱宇澄)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