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北京市平谷区、河北省秦皇岛市等27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至此,国家森林城市已达165个。
目前,森林城市建设已在全国形成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300多个城市开展了国家森林城市建设,22个省份开展了森林城市群建设,18个省份开展了省级森林城市建设,建成了一大批森林县城、森林小镇和森林村庄。森林城市建设已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改善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的有效途径,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普及生态文化知识的重要平台。
科学规划,让森林城市融入社会发展全过程
10月15日,随着广东省深圳市、中山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连同此前的广州、惠州、东莞、珠海、肇庆、佛山、江门市,珠三角9座城市全覆盖,形成了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的雏形。
这是一个对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森林城市群,为大湾区建设构建了生态安全新格局。
这是一个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森林城市群,践行了“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
“目前,我国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仅为37.2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只有13.7平方米,远低于联合国提出的60平方米的最佳人居环境标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指出,据测算,到2035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将达10亿人,城镇生态需求和生态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因此,要科学规划森林城市建设,在规划编制中,突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体现森林城市建设的支撑保障作用;要与城市发展有关专业规划相衔接,使森林城市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个生态要素,通过森林城市建设,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张建龙说。
绿色惠民,生态产业让百姓得实惠
深秋时节,江西省定南县神仙岭省级森林公园一片苍翠,吸引了众多市民登山秋游。“城区边上的这片‘绿海’成为我和家人游玩休闲的好去处,既能锻炼健身,又能饱览美景。”市民廖露说。
近年来,定南县坚持绿色惠民原则,围绕市民“开门见绿”目标,将“创森”与旅游和林业产业相结合,依托绿色生态资源,打造了九曲度假村、桃花源和布衣山谷等景区,同时积极发展油茶、脐橙、毛竹等产业,实现了生态和经济的双赢。
能否让老百姓在森林城市创建中得到实惠,既检验着森林城市的质量,又决定着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要实现森林城市惠民利民,围绕城市转型发展、精准扶贫脱贫,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木本粮油等绿色富民产业,让森林城市建设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张建龙指出。
“改善民生福祉、共享建设成果是森林城市建设的工作初心和根本目的。”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杨幼平介绍,浙江省在中心城区、河道两侧、道路两旁、城市周围等重点地段加大绿化力度,近10年新增绿化面积371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1.17%,平原林木覆盖率超过20%,市民出门500米就有休闲绿地,极大地改善了环境。
“将‘创森’与富民生相结合,群众的口袋更鼓了。”秦皇岛市市长张瑞书介绍,在森林城市创建中,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秦皇岛实施了“六大特色果品基地”建设工程,全市经济林面积达到220万亩,年产值54亿元,与森林旅游相关的产值达350多亿元,青龙板栗、卢龙核桃、昌黎葡萄、山海关大樱桃等一批特色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共建共享,创新机制调动社会参与
10月15日起,“中原粮仓”驻马店市拥有了一个新名字——国家森林城市。
森林城市创建,既要回答“为谁创建”“谁来创建”的问题,也要冲破“钱从哪里来、地从哪里增”等关口。
以平原为主的驻马店,“创森”要破解的难题不少,要达到市域森林覆盖率30%以上的目标,颇具挑战。对此,驻马店市努力从体制机制创新上做文章。
驻马店市委书记陈星介绍,在资金投入机制上,驻马店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制定出台通道绿化、农田林网、成片造林补助办法和奖补政策,在城区绿化中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在乡村绿化中采取公开招标、股份制合作经营、公司大户自主经营等模式,多渠道、多形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森林城市建设。
“为保障土地供应,在城市绿化中,采取征地建绿、拆危建绿、拆旧建绿、租地造林等方式,保障城区绿化用地。在乡村绿化中,对通道绿化、河道绿化、围村林用地全部进行土地流转,由财政出资解决土地租赁费。”陈星说。
山东省胶州市则在森林城市创建中,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激励、大户投资、农户参与”的方式,增加退耕还林面积,广泛调动村庄实施荒山荒岭绿化的积极性。同时,以“新媒体+”为支撑,开展以森林生态文化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组织摄影大赛、亲子植树、创森征文、书法笔会等活动,全民关注参与“创森”的热情空前高涨。
如今,“植绿、护绿、爱绿、兴绿”已经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正在深入人心。
(本报记者 李慧 訾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