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随笔】
日前,有媒体记者通过国内各地法院查询到酒店、出租房等房间内偷装针孔摄像头的案件高发。记者对数据进行梳理发现,此类案件全部发生于2016年之后,所涉案件中,涉及酒店的27件,涉及全国各地酒店35家,其中住宿标准在400元以下的经济型酒店31家,占比近九成。
33件的数量,相比于舆论场上关于酒店偷拍的话题热度与民众的生活经验,似乎还有距离。然而,多名法官表示,案件的绝对数量不多是因为此类案件极具特殊性和隐蔽性。不难想象,在司法视野之外,类似情况恐怕有着更为庞大的基数。记者统计案件发现,包括北京、深圳、杭州、苏州、成都等24个各线城市,均有偷装针孔摄像头案例。可以说,无论是南方北方、沿海内陆、大城市抑或小城镇,均有类似案件。
现实情况是,旅客对于酒店偷拍,几乎没有防范能力。检索进入司法程序的案件可知,诸多案件是由于牵涉敲诈勒索才有曝光的机会,旅客自主发现的手段甚为有限。长此以往,很可能会导致在旅客群体中恐慌情绪蔓延,甚至造成社会信任的撕裂,并最终加重社会的运行成本。
然而对于酒店偷拍,不仅旅客没办法,治理似乎也困难重重。从司法工作人员及学者的意见看,治理难点不少:一是设备销售渠道未经规范,网络平台随手可以搜出偷拍设备;二是有关部门职责权限没有厘清,这些涉及公共利益的设备,谁来管、怎么管仍不明晰;三是处罚震慑力不足,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受到刑事处罚的案例并不多见。类似案件多数以治安案件处罚。
可见,法规清晰度不足、治理强度不够是偷拍泛滥的主要原因。这些原因其实是熟悉的,曾产生过轰动影响的大案、在舆论场经历了长期炙烤的电信诈骗,究其原因也集中在法律规定与执行力度这些“元问题”上。殷鉴不远,正因为治理措施相对滞后,致使电信诈骗一度成为痼疾,根本性改善依然任重道远。因此,对于酒店偷拍乱象,更当提早作出安排。
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屡屡成为治理难题,也说明个人隐私理当在法治格局占据更高层级的位置。如今,权利意识在民众认知谱系中已占据重要位置,在立法、司法层面也须对个人隐私的相关议题作出与民众期待程度相符的资源分配,起到及时、有效的法律保障。
如今,网上也出现了一些防范偷拍的提示,如“可以关闭房间的灯,拉上窗帘,让房间处于完全黑暗状态,然后开启手机照相功能,围着房间转一圈,有针孔摄像头的位置,可以看到红点”等。这一幕实在熟悉,在电信诈骗、保健品诈骗、食品安全等话题中,类似提示已见过不少。然而在经济社会活动日益多元复杂的现代社会,涉及民众的广泛问题显然不能只是通过“生活智慧”“防范贴士”等自救措施来解决,必然要有更为稳固的制度安排,保障社会成员思虑简单、信赖他者、更具安全感的生活样态。
(作者:夏研,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