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1978年的一个冬夜,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摁下红手印,拉开中国当代农村改革的序幕。40年来,“敢为天下先”的小岗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小岗人不断追随和超越。敢闯敢干的小岗新生代,用自己的行动描绘着小岗村新的故事、新的传奇。
传承:激发内生新动力
“小岗要振兴,我该怎么办?”今年年初,小岗村村支两委向年轻人提出一道考题。
严余山是发起“小岗之问”的带头人之一,他的父亲是“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宏昌。“从小父亲就教导我,赚钱再多都不算成功,能够带动家乡致富才算成功。”严余山说。
2014年小岗村党委换届选举,严余山被选为村党委委员。刚上任,他就把村里的青年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共青团小岗村委员会,组建了40多人的青年农民创业交流群,把在村里以及在全国各地创业的年轻小岗人聚在一起,调动自主创业的激情。
“开座谈会联谊会,在微信群里交流,我们通过多种渠道让大家关注小岗的发展。”严余山说,利用搭建好的平台集思广益,比如让在外创业的小岗人分享经历、技术、模式等,看能否在小岗应用。每个小岗人都要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是小岗发展的内生动力。
“任何一个小岗人都是展现小岗面貌的一个窗口。”严余山说,即使没技术没文化,只会种地也能出力。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搞好村里的环境卫生,或者面带迎客的笑容,都是在为小岗振兴作贡献。
这几年,严余山明显感受到变化,“大家都在考虑如何振兴小岗,都在思考如何定位自己,做怎样的小岗人”“发展小岗旅游,除了开农家乐、超市,还能做什么”“发展现代农业,怎么给农业植入互联网科技,让土地产生更大价值”。
小岗人思想上的变化让严余山对未来充满信心,“尽管我们经济基础还较薄弱,但我们不怕失败。”敢闯敢试不服输的态度,是对小岗精神最好的诠释与传承。
探索:笃守播撒三农梦
在小岗村的大包干纪念馆正对面,立着一块“小岗新时代家庭农场”牌子,后面是一排整齐的白色大棚。31岁的小岗村民杨伟在这里种植了16个棚的草莓,4个棚的葡萄,4个棚的西瓜和车厘子,“这样一年四季都能结果、有生意”。
2013年,在部队服役8年后,杨伟回到小岗村,回到这片祖祖辈辈耕耘过的土地。
对于杨伟的选择,家里人都不理解,认为他读过书、当过兵,应该去外面闯荡一番。“在部队的时候,每年休假回来,我都感觉村里有变化,今年多了一条路,明年盖了新区。亲眼看着小岗村的发展,自己也要回来干点事情。”杨伟说。
2015年,通过专家指导和外出考察,杨伟以每亩600元的价格流转了20亩土地,搭建起11个草莓大棚。从品种选择、管理大棚温度湿度到施农家肥、防治病虫害,两年多的钻研,杨伟成为大棚草莓种植的专家。
“去年大棚纯收入11万元,今年我又流转了15亩地,扩建到24个棚,就等着过个丰收年。”大棚种植能走上正轨,杨伟对土地改革政策着实感激,“不仅我挣钱了,把土地流转给我的老乡有的在村子里的企业挣工钱,有的开起农家乐,都过上了好日子。”
杨伟的创业经历,是新时代小岗精神在小岗人身上的生动体现,是小岗人再创新、再创业的缩影。
40年前的“大包干”改变了原有的分配方式,极大解放了生产力,解决了几亿农民的温饱问题。今天的“三权分置”改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农村的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的承包权、土地的经营权“三权分置”,能够更好地维护集体、承包农户以及新型经营主体的权益,并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耕耘:勇挑重担育新苗
上午10点,凤阳县小岗学校的440名中小学生,正在练习学校独有的武术操。学生们一板一眼地出拳、踢腿,在崭新的塑胶操场上投下齐整的影子。操场周围,徽派建筑风格的教学楼和少年宫格外醒目。
5年前这里完全是另一个模样。小岗学校前身是一所村级小学,硬件条件差、师资匮乏。学校每次打印资料,都要去村办公室借计算机和打印机。让村民最头疼的是,距离当地最近的初中小溪河中学远在10公里之外,交通十分不便,孩子们从初一起就得离家住校。
面对这种窘况,严宏昌等人带头呼吁,在小岗村设立初中。在这种背景下,曾任小溪河中学校长的邱建闯来到小岗。2013年刚建成时,不少家长对于教学质量存有疑虑,当年50多名小学毕业生里,只有30多人留下来继续读初中。
“地误庄稼是一年,教育误人可是一辈子。”邱建闯能理解村民的担忧,也知道成绩才是最有说服力的,“什么也不说,埋头干吧”。当年中考,这一届学生在同级同类学校中获得了全县第二名。
“现在常规教学有了保障,但学生的综合素质跟大城市的学生比,差距不小。”考察过全国多所中小学后,邱建闯认为,师资力量仍是小岗学校的短板,“‘互联网+教育’能把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到村里,这是我们提高质量的好办法”。小岗学校与全国书法教育示范学校天津市红星路小学签订协议,依托网络直播教授书法课程,每周授课一次。
40年春华秋实。小岗不老,小岗精神流淌在小岗新生代的血液中,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奋斗,是小岗梦,更是亿万农民的中国梦。
(本报记者 邱玥 姜奕名 常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