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

    村医十年

    作者:钟晶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17日 05版)

        钟晶在龙河村卫生室为群众看病。新华社发

        编者按 钟晶,贵州省贞丰县龙场镇龙河村卫生室一名80后医生。10年前,她辞去省城医院的工作来到龙河村,建立了卫生室。10年来,钟晶初心不改,用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口碑,被誉为“最美乡村医生”。编者特邀请钟晶讲述其心路历程,分享其在基层奋斗的青春故事。

        我从小生活、学习在贵阳。2002年从学校毕业后,我先后在贵州省人民医院、贵阳私立医院等单位工作。没来龙河村前,我对农村生活完全是陌生的。

        结婚后,我长期和丈夫两地分居,几次前往丈夫工作的贞丰县龙场镇探亲,看到老百姓治病的艰难。当时,很多农村妇女患有妇科疾病,但由于村里缺少女性妇科大夫,这些妇女从不接受妇科检查治疗。

        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一位40多岁的村民。因为患有严重的妇科病,她每天5点钟起床,要走3个小时山路到镇上看病,看完病又匆匆返回干农活。镇里医疗条件有限,有些病需要化验,但是没有设备。病人走了很远的路赶来,还要再去县里的医院检查化验,特别折腾。

        在2008年一次探亲中,我目睹了当地一位结婚几年的妇女,因为一个简单的妇科炎症导致生育受阻,最后家庭破裂的事。这对我触动很大,使我萌生了到龙场去开卫生室的想法,这样既能够和丈夫在一起,又可以给乡亲们看病。

        我把想法告诉了母亲,母亲一下急了,她说:“城里工作好好的,你从小娇惯惯了,去乡下谁来照顾你?家里的孩子、老人怎么办?”

        我还是坚持了我的想法。2008年,我把幼小的女儿托付给远在重庆的婆婆,径直到了龙场镇龙河村,并拿出积蓄开起了卫生室。

    用真心换取信任

        卫生室开张时,我刚满26岁。初到龙河村,人生地不熟,人又太年轻,老百姓对我不了解,不相信我能治病。他们只咨询,做常规检查,但并不看病拿药。那段日子,我也很苦恼,该如何让乡亲们信任自己呢?

        于是我决定,给患者看病,没效果不收钱。空闲时,我就去乡亲家里,给他们讲解防病知识。病人来看病,我将整盒的药分开,根据病情配置药量,让病人尽量省钱。

        经过一段时间,“钟医生看病态度好、价格低、有效果才收钱”的消息在老乡中一传十、十传百,很多患者慕名而来。

        2009年初,我的卫生室颇有起色,丈夫却被调往100公里外的兴义市工作。新的难题来了:我是随丈夫走还是留下来?

        “钟医生,你走了,以后我找谁看病?”“你一个人的时候,要是孤独、害怕,就来我家吧。”听说我可能要走,一些老大娘老大爷纷纷挽留。

        看着乡亲们期待的目光,看着自己一手一脚建设起来的卫生室,再想想小病跑远路、花大钱、乱吃药的乡亲们,我做了决定——留下来。

        相比城里的工作条件,龙河村卫生室条件很艰苦。衣柜是装药的纸箱,只有单调的三四种蔬菜,买不到爱吃的零食,更没有五彩斑斓的时装。没有澡堂,只能用两个大桶提水到屋内,蹲在一个大盆里洗澡。卫生室还经常停电,晚上只能靠蜡烛或应急灯照明。丈夫刚调走时,我独自躺在卫生室里,听着山风呼啸,害怕得睡不着,只好爬起来靠着墙坐到天明。夜深人静时,经常会听见老鼠窸窸窣窣从床下爬过的声音。

        最难以忍受的莫过于寂寞。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病人少时,找不到人说话,卫生室里静得可怕。对女儿、丈夫的思念更让人辗转难眠。在村里,我天天和乡亲们见面,而要半月甚至一个月才能与丈夫见面,与父母和孩子更是只有每年春节才能见上一次。

    心有百姓,才能无怨无悔

        乡亲们回报给我的爱与信任成为我坚持的力量源泉。每次下村,乡亲们看我一个人夜里打着手电走路,都会喊“等着我陪你送药去”。回诊所那么一小段路,他们还非得把我送回来。

        乡亲们把我当成了朋友、家人,没病时也来卫生室拉拉家常,赶集时常来歇歇脚。他们常送来自家地里的蔬菜,逢年过节又不约而同送来糍粑、红米饭。我也记得每一个医治过的孩子的名字,孩子们亲切地叫我“姨妈”“小嬢”。

        一个老大妈对我说:“你一个城里的女娃娃,丈夫也不在这边,跑到我们山沟里来又挣不了钱,何苦呢?”在我看来,在大城市里,医生和病人多是单纯的医患关系,但在农村,乡亲们却把医生当成了一家人,农村能发挥我的特长,实现我看病救人的梦想,让我感受到我的人生价值所在。

        村卫生室开设之初,由于工作刚起步,杂事太多,我主动上门服务不多,大多是村民自己到卫生室看病,我也认为只要认真看好病就行。后来才渐渐发现,由于缺乏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龙河村有病人一直拖着不就医,导致病情恶化。农村患风湿病的人不少,而且老人占多数,他们发病时行动不便,都是由家人搀扶到卫生室。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深感不安。做一名好村医,不能只待在卫生室看好病就行,还要设身处地为乡亲们着想,不仅要用自己的医学知识,更要用自己的一片真心为他们服务。从那以后,我常常主动走家串户,与乡亲们真诚相处,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乡亲们有病都愿意找我看,有什么家长里短的事也愿意和我说。我的卫生室,不仅成为老乡们看病的地方,还成为“医心护心”的地方。

        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心里有乡亲们,自己为老百姓服务起来才有无穷的劲儿,才会不计得失,无怨无悔。

    肩有责任,不负性命相托

        医疗责任重于泰山。在村里,可以说乡亲们是将性命托付给了村医。为此,我在为乡亲们看病时努力做好每一个环节。比如及时登记群众的结婚信息、怀孕信息,及时上门分送叶酸片,对怀孕妇女做检查、做指导,督促孕妇到镇医院分娩。分娩后,随时去为产妇和婴儿做各类检查,定期为婴儿接种疫苗。特别是认真做好每一户村民的家庭健康档案,并牢记在心,这样可以定期上门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患者检查,送药上门。在一般的检查中,发现病况可疑,我会第一时间告诉患者,提出治疗建议,让患者及时到大医院就诊。一次,一位结扎过的妇女出现腹部剧痛,根据初步诊断,我怀疑是宫外孕,就催她去州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治疗。当天,州医院确诊为宫外孕并采用了手术,让她避免了生命危险。我深深体会到,只有肩有责任,才会事无巨细地做好每一件事。

        医者父母心,但医者也要有儿女心。我所在的村有很多留守老人,有一部分乡亲还比较贫困。为此,我总是想办法减少他们的医疗费用。为老百姓量血压、测血脂血糖、心电检查、医疗按摩等,我坚持一律不收费。对于贫困的家庭,没钱的照样给他们看病。对家庭实在穷困的,还时常购买衣服、棉被等送上门。乡亲们也很淳朴,经常给我送来一竹篮蔬菜,帮我端来一碗米饭,甚至捧来一把葵花等。他们给了我满满的爱,让我真心感动。

        与其说我给了乡亲们温暖,不如说乡亲们温暖着我生活的每一天。

    手有技能,服务百姓才能有底气

        村医往往是一个人管一个村卫生室。在诊疗过程中,很难有机会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会诊,更多的是靠各种经验的积累。因此,培训、交流、学习对乡村医生特别重要。这10年里,不论工作多忙,凡是镇里、县里、州里组织的各类培训,我都坚持参加。此外,我还多次参加全国知名专家亲自授课的各类乡村实用技术培训,比如全科医生培训、针灸培训、中医推拿等,也积极参加各类全国远程医疗会诊业务培训。

        为了更好地为乡亲们看病,我用了3年时间学习农村实用医疗专业,毕业后又接着学习另外一门医疗专业。特别是我认真钻研中医治疗白癜风,虽然谈不上攻克白癜风,但一般白癜风只要看一个患病部位,就知道其种类、病因、患病分布、多长时间能达到治疗效果及治愈时间。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对于我们医务工作者来讲,就要不断提高医疗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全周期的医疗服务。而要实现乡村振兴,除了医学人才外,乡村还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这里有着知识青年闪光发热的广阔舞台。

        (作者:钟晶,系全国道德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贵州省贞丰县龙场镇龙河村卫生室医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