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16日 星期二

    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 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孙星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16日 14版)

        【财经论语】 

        工业是强国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世界工业化300多年的历史证明,文化元素对工业化进程和产业变革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决定性的影响。工业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渗透到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工业文化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社会行为及价值取向,是工业进步最直接、最根本的思想源泉。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论述中,有许多涉及工业文化的内容,比如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等。工业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工业领域的具体体现,理应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世界各国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均构筑起一整套符合自身特色的工业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化不尽相同,中国工业文化源自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吸收世界工业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在传承创新、兼收并蓄的过程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格,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中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在一些行业或领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成果,例如,在推进工业化的探索实践中,孕育了三线建设、铁人精神,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一系列先进工业文化典型,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爱国敬业等中国特色的精神宝藏,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单位和英雄模范,也留下了大量承载工业文化的物质、制度和精神财富,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不仅需要技术发展的刚性推动,更需要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撑”。工业文化是制造强国的文化基石和软实力,它在支撑制造强国建设中,既表现出规范、凝聚、调控的制约作用,也体现了包容、浸染、渗透的润滑功能,这种影响,更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具有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工业文化调节着人与人、人与机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保障着复杂工业社会得以顺畅运行。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为我国工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大力发展工业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等方面的决策部署,在加强工业文化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组建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加强工业文化基础研究、弘扬工匠精神、会同财政部印发《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建设工业博物馆体系等,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也要看到,我国工业文化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在理论研究、环境培育、机构建设等方面需要加大力度。特别是,随着制造强国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制造业正处于从生产型向服务型、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时期,进入了需要以工业文化作为重要支撑的新阶段,亟须通过发展工业文化塑造中国工业的新形象,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因此,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发展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大幅提升我国工业软实力,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文化支撑,也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在推进工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好六个关键环节。一是加强工业精神的传播,深入挖掘、传承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传统工业精神,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诚信精神、企业家精神等。二是加强工业文化基础研究,开展工业文化对制造强国建设支撑作用、工业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工业文化与工业革命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为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三是加强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积极推动工业文化进企业、进校园,努力营造有利于工业发展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增强全民工业文化素养。四是加强对工业文化资源的开发,抓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加快工业博物馆体系建设,发展工业旅游,推进工业设计发展,大力发展工业文化产业。五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塑造中国品牌,不断丰富中国制造的文化内涵,逐步提升“产品的文化定价权”,增强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六是加强新时代宣传工作,讲好中国工业故事,着力塑造诚信、质优、创新、绿色的中国工业新形象,提高国民对中国工业产品的认同感,增强国外公众对中国工业产品的认可度,提升中国制造美誉度。

        (作者:孙星,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