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14日 星期日

    宁夏石嘴山:

    一个资源枯竭型地区的乡村振兴路径

    作者:本报记者 王建宏 本报通讯员 何小红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14日 06版)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年来】

        “这条路以西,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建设的西北煤矿机械一、二、三厂。”10月10日,沿着长胜路南行,宁夏石嘴山市农办工作人员马文华对记者说,贺兰山下的这些厂房承载着“塞上煤城”的记忆。在整座城市就是一个大“矿区”的时代,这里的乡村也或多或少与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200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转型升级的石嘴山市,注定要走出一条独特的乡村振兴之路。

    产业富民

        10月11日一早,在宁夏最北端的惠农区红果子镇宝马村,300多村民纷纷“下田”,有的前往距村子3公里远的新材料生产车间,有的来到建在本村的大型奶牛场。“全村500多劳动力,一大半成了产业工人。”宝马村党支部书记彭学芳说。

        乡村振兴的根本是产业振兴,而发展产业需要人才支撑。石嘴山市便为每个特色小镇和美丽田园乡村聘请了一名本地企业家作为“名誉村主任”,充分发挥他们靠近市场、联系广泛的优势,促进人口、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

        从宝马村走出来的企业家魏创林就是这个村的“名誉村主任”,除了在修桥筑路、助学养老等方面提供支持,更重要的是想方设法地为村里培植产业。去年以来,宝马村对全村经营性资产进行评估,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村集体用这些盘活了的资产和资金进行投资,每年可产生55万元的固定收益,不仅使农村资源实现了更高效率、更高效益配置,也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目前,宝马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4600多元,比宁夏平均水平高出4000多元。

        以前,村里人打工主要去煤矿、铁合金等厂矿,随着石嘴山市非煤产业在转型中兴起,现代农业、制造业公司成了吸纳就业的主渠道。石嘴山市在扶贫整村推进中,还因地制宜建设“扶贫车间”,吸纳2000多名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务工,每人年收入达3万元,既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又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开辟了新的路径。

    生态塑形

        沿101国道向北行驶,贺兰山东麓,一片郁郁葱葱的丛林中,大武口区龙泉村若隐若现。从高大的牌楼下入村,彩色的人工步道两旁格桑花摇曳生香。复行数百步,三百余户民居错落有致,山环水绕。

        “过去的龙泉村可不是这个样子,几年前,这里还是个垃圾山洪冲、晚上黑漆漆的荒山野坡。”73岁的徐长江说,龙泉村土地很少,听老人讲,新中国成立前,龙泉村人就靠毛驴从贺兰山里驮煤炭、伐木头换口粮。后来,村里不少人挖煤运煤、搞运输,靠山吃山。没想到,如今好多人都吃上了“旅游饭”。

        “一开始可难了。去年村里被列为美丽家园示范村,不少人不理解、不支持,挖污水管从谁家地里过一下都不行,在屋后放置个垃圾池也不让。”大武口区长胜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震说,随着村庄越变越美,村民从抵触到观望,如今积极参与、乐在其中。前几天,龙泉村又被评为2018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全村一半以上的家庭都在城里有楼房,很多村民都把闲置的农房租出去,重新改造后发展民宿。”龙泉村村委会副主任刘建云说,依托“龙泉山庄”乡村旅游,今年以来,龙泉村接待游客近10万人。

        如果说龙泉村的优势是山,那么,石嘴山市另一美丽家园试点村——距此50余公里的惠农区礼和乡银河村,其特色则是河。银河村北临黄河,拥有1万亩黄河湿地,其中3000亩红柳林、500亩沙树林、近7000亩湿地草甸,生态资源非常丰富。

        “今年,我们以保护湿地岸线为主,通过产权改革试点,村集体成立合作社,并设立旅游开发公司,打造银河湾生态休闲旅游度假村。”银河村党支部书记王学锋说,目前,村庄绿化、河道净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及民居美化等工作陆续完成,还增建了3座污水处理池。“酒香不怕巷子深”,村庄美了,还没有开始宣传推介,银河村就陆续迎来自发前来的观光客。

        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的思路,石嘴山市10个生态旅游示范村正竞相发展。

    文化铸魂

        走进大武口区潮湖村中庄子131号,便走进了一个葫芦的世界,屋檐下、墙根边、花园栏杆上,一排排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葫芦“憨态可掬”。在这个普通的农宅内,“瑞宝葫芦专业技术协会”的标牌提醒着来客这是一个非遗传承基地。陶瑞珍,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妇,自小受到爷爷的熏陶,喜欢剪纸、绘画、烙葫芦。几年前参加一次展览,她的葫芦烙画被抢购一空。陶瑞珍才发现,这个农闲时候的小手艺居然是一个颇有“钱景”的产业。

        “当时,我种一亩玉米一年才能收入800元,一个葫芦就能卖600元。”陶瑞珍开始把葫芦烙画当成正事来干,不仅成立了合作社,还收了11个徒弟。摆件、茶具、U盘、水杯……各种用葫芦制成的文创产品在网上受到很多年轻人的追捧。

        在惠农区燕子墩乡,简泉村村民朱秀平今年夏天第一次在家门口摆起了小摊开始卖水、卖烤肠,最好的时候一天就能卖出1600元,而这都得益于简泉村的文化资源。

        “简泉村是个小村庄,但境内有1.7亿年前形成的化石沟,还有西夏遗迹昊王台。”燕子墩乡党委书记安乐华说,文化就是吸引力,经过简单挖掘整理,这个村今年仅停车费就收入10万元。

        除了挖掘历史文化,石嘴山市实施乡村优秀文化铸魂行动,到2020年,将打造集村史村情、崇德尚行、乡风文明、美好家园和农耕文化体验元素于一体的农村文化阵地50个。

        (本报记者 王建宏 本报通讯员 何小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