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6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刊 第201期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11日 星期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

    作者: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11日 06版)

        远眺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2018年9月23日,广深港高铁全线开通,搭乘G5711次高铁列车前往香港西九龙站的乘客在深圳北站拍照留念。新华社发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于已经升格为国家战略、当前正加快推进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大启示意义和导向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等五大战略定位为指引,其中,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是大湾区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更是事关新时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成功实践的重大民心工程。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建设,关系粤港澳三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福祉,集中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能够有效提升粤港澳三地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

    1.教育优质生活圈

        教育合作是深化粤港澳合作的重点领域。自2003年中央先后推出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及其系列补充协议以来,三地教育合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大湾区规划建设背景下,教育是重要的基础工程,更是大湾区活力和国际竞争力之源。要立足粤港澳三地实际,构建更加开放的政策体系,进一步突破现有体制机制障碍,深挖三地教育合作潜力。

        一是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共享。鼓励港澳青年到内地学校就读,对持港澳居民往来内地通行证在内地就读的学生,实行与内地学生相同的优惠政策。加强学校建设,扩大学位供给,赋予在珠三角工作生活的港澳居民子女同等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权利。

        二是深化高校合作办学机制。发挥“粤港澳高校联盟”的作用,探索开展三地高校特定课程学分互认、交换生名额安排、科研成果分享转化等方面合作,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打造大湾区国家教育示范区,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三是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交流合作。鼓励粤港澳三地中小学缔结“姊妹学校”,探索设立港澳子弟学校及港澳儿童班。试点开放港澳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到广东考取教师资格并任教,推进粤港澳在招生就业、培养培训、师生交流等方面合作,支持澳门建设中澳双语人才培训基地,共建各类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特色职业教育园区。

    2.人文优质生活圈

        粤港澳大湾区所属地域在人文、历史、语言等方面有着天然的同一性,其丰富而集中的人文价值链,是粤港澳大湾区交融与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和灵魂。要注重发挥大湾区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优势,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塑造大湾区人文精神。

        一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施粤港澳跨界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合作举办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进一步加强大湾区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育与活化,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为代表的岭南文化,提升居民社会文明程度。

        二是健全、完善大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培育文化人才、打造文化精品、繁荣文化市场、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推进大湾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音乐艺术产业发展,促进大湾区文化繁荣。

        三是推动大湾区青少年文化交流,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香港“青年内地交流资助计划”和澳门“千人计划”等重点项目,促进青少年交流合作。加强宪法和基本法、国家历史、民族文化的教育宣传,培养大湾区青少年正确的国家观念、民族观念和法治观念。

        四是发挥大湾区中西文化长期交汇共存的历史优势,尤其是港澳中西文化交流平台和多元文化交流合作基地作用,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

    3.人才聚集生活圈

        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对粤港澳大湾区而言,人才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战略资源,也是建设国际一流湾区的核心要素。从世界四大湾区的比较来看,粤港澳大湾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人才成长潜力处于领先状态。要合力打造粤港澳一体化人才发展优质环境,集聚优质人力资源,建设大湾区人才高地。

        一方面,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快优质人才资源的战略性集聚,提升大湾区对高学历、专业化、年轻化人才的吸引力,建立紧缺人才清单制度,拓宽国际人才招揽渠道,打造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和国际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另一方面,探索采用法定机构或聘任制等形式,引进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参与大湾区建设和管理。支持澳门加大创新型人才和专业服务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优化提升人才结构。

        此外,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推进职业资格国际互认,为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提供便利条件,搭建三地青年专业人才培养交流服务平台,充分激发人才活力。

    4.就业创业生活圈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活力之源。就业创业既是粤港澳三地居民尤其是青年人热切关心的重要议题,也是共建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让粤港澳大湾区成为青年就业创业的乐土,才能激发大湾区繁荣发展的持久动能,进一步促进人心回归、推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要从推动港澳居民充分就业入手,建立健全大湾区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深化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合作。

        一是在前海、南沙、横琴试点建立港澳创业就业实验区,探索取消就业证制度,降低港澳优秀人才在大湾区内就业和执业门槛,准许具备相应资质的港澳企业和专业人士为内地市场主体提供服务。实施“粤港暑期实习计划”“粤澳暑期实习计划”和“澳门青年到深圳实习及就业项目”,建设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南沙粤港澳青年创新工场、翠亨新区粤澳创新创业合作区、澳门青年创业孵化中心等平台,鼓励港澳青年到内地实习就业。

        二是完善区域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就业综合服务平台,制订实施有利于港澳居民特别是内地学校毕业的港澳学生在珠三角就业生活的政策措施,拓展三地青年人就业创业空间。继续举办粤港、粤澳劳动监察合作会议和执法培训班,保障就业人员合法权益,建设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

        三是支持港澳中小微企业在内地发展,将符合条件的港澳创业者纳入创业补贴扶持范围,推进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中山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合作平台、中国“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基地、惠州仲恺港澳青年创业基地等港澳青年创业就业基地建设。

    5.旅游休闲生活圈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旅游休闲作为现代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以及个人养成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增加国民个人与家庭的幸福感,是提升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建设品质的重要保障。要充分利用粤港澳的区位、资金、技术、人才、制度等的优势,加快绿色发展,打造适合旅游休闲的宜居乐土。

        一是依托大湾区特色优势及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构建文化历史、休闲度假、养生保健、邮轮游艇等多元旅游产品体系,丰富粤港澳旅游精品路线,开发高铁“一程多站”旅游产品,一体化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二是提升旅游休闲服务水平,优化珠三角地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城市旅游枢纽及“一程多站”示范核心区、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成立大湾区城市旅游合作联盟,推进粤港澳共享区域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休闲提质升级。

        三是推动粤港澳游艇自由行有效实施,建设香港、广州、深圳国际邮轮港,增加国际班轮航线,简化邮轮、游艇及游客出入境手续,支持澳门与邻近城市探索发展国际游艇旅游,发展面向国际的邮轮市场。

        四是建设珠三角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海洋—海岛—海岸”旅游立体开发,建设贯通粤港澳的滨海景观公路,开辟“香港—深圳—惠州—汕尾”海上旅游航线以及大湾区滨海旅游轴线,建设一批滨海特色风情小镇。

    6.健康安全生活圈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健康与安全,关系粤港澳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须臾不可或缺,是构建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的两大必备要素。要深化粤港澳三地医疗卫生合作和食品、食用农产品安全合作,筑起大湾区健康安全堤坝。

        一是加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合作,支持港澳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主体在珠三角九市按规定以独资、合资或合作等方式设置医疗机构,发展区域医疗联合体和区域性医疗中心。

        二是深化粤港澳中医药领域合作,建设粤澳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开展中医药产品海外注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中医药产业向“一带一路”国家延伸。发挥大湾区中药检测中心、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势,合作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药产品质量标准,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

        三是加强医疗卫生人才联合培养工作,开展传染病联合会诊项目,鼓励港澳医务人员到珠三角开展学术交流和短期执业,探索在指定公立医院建设跨境转诊合作试点。

        四是完善港澳与内地食品原产地追溯制度,提升大湾区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健全食品安全信息通报案件查处及食品安全事故应急联动机制,合作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与信息发布,确保内地供港澳食品安全。

        (作者: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林志鹏)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