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界面】
金秋十月,又是收获的季节。高原之上,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的农牧民们正忙着收割青稞。对于当地的一些农牧民,尤其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而言,刚刚收获的青稞便是他们一年中的重要收入来源。
如今,日喀则市持续多年的贫困问题正在逐渐得到缓解。在扶贫路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核查扶贫资金使用、推动扶贫政策落实、协助出谋划策,他们就是扶贫审计工作人员。
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而扶贫审计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保驾护航作用。近日,记者走进日喀则市桑珠孜区、谢通门县等地,围绕扶贫审计进行了采访。
1、让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优上加优
今年62岁的藏族妇女尼玛,生活在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江当乡加马卡村,家里有7口人。多年来,一家人靠种植青稞为生,只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
去年9月份,在当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支持下,尼玛一家搬到了位于桑珠孜区江当乡的光伏小镇,住上了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以前我们住的是传统的藏式土坯房,由于年岁太久,墙体都开裂了。做梦都没有想到,现在不用花一分钱,就能住上这么漂亮的钢筋水泥房子。”尼玛说。
“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尼玛告诉记者,她现在是当地的一名护林员,每天步行去日喀则和平机场附近的林子巡查,一年下来,能赚到3500元的工资,家里的其他劳动力也都有了稳定的工作。
尼玛搬入的光伏小镇,是桑珠孜区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重点项目,项目规划投资40亿元。
西藏审计厅农业处处长吴陵涌表示:“当时光伏小镇规模没有现在这么大,规划布局也相对分散。在审计过程中,我们站在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角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审计建议,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对相关规划布局进行了优化调整。”
“未来,光伏小镇能安置2000户搬迁群众。”桑珠孜区委常委、副区长普琼介绍,目前光伏小镇已完成了土地征收工作,搬迁入住贫困群众234户1008人,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配套项目也已全面开工建设。
扶贫资金高效运转,审计监督功不可没。
“今年以来,我们开展了多次监督检查,通过查阅账本、询问等方式,重点检查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到位、使用等情况,指出问题,并提出了整改建议。”桑珠孜区审计局局长龙强说。
西藏自治区审计厅农业处平措对记者说,不久前,他和6位审计人员一周内奔波几千公里,对299套易地扶贫搬迁房子的选址、质量情况进行逐一核查,由于路途遥远,有时甚至要夜宿在尚未启用的搬迁房中。
如今,在雪域高原的偏远乡村,经常会看到审计人员奔波忙碌的身影。西藏自治区审计厅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加班加点已是审计人员的工作常态,不少审计干部忍受病痛,每天坚持带药工作,日复一日地走村入户,以确保扶持对象更加精准、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优上加优。
2、助力贫困地区寻找脱贫路子
日喀则市谢通门县通门乡通门村金丝皇菊种植产业基地,是当地的一个产业扶贫项目。
“今年5月,当地一些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掌握种植技术后,在大棚里种了1000多株金丝皇菊,预计每户今年能赚7000元。”谢通门县扶贫办主任科员普巴确说,该基地能够带动通门乡通门村、坚白村、卡布仁村36户97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位于桑珠孜区边雄乡的枸杞种植园,也是一个产业扶贫项目。“平时每天约有20人在这里采摘枸杞,多的时候有30多人。”桑珠孜区边雄乡党委书记扎西次仁介绍,当地贫困户在枸杞种植园打工,农闲时采摘一天能赚120元,农忙时一天能赚160元。今年边雄乡的贫困户还剩87户327人,预计今年11月底能够全部脱贫。
扶贫,不能只靠“输血”,还要靠“造血”。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必不可少。近年来,审计干部通过对扶贫产业、扶贫项目进行重点关注,推动产业项目更“接地气”,脱贫致富成效更加持久。
吴陵涌介绍,社会各界非常关心西藏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在经费和项目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我们在审计过程中,一方面关注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审计了解领域宽、接触面广的优势,提出合理化建议,推动产业扶贫项目更加贴近地方实际,体现地方特色。”吴陵涌说。
如今,审计人员在扶贫审计过程中提出的一些建议,已成为多个贫困地区寻找脱贫路子的重要参考。
藏式服装、藏香、土鸡蛋、东嘎土豆……在桑珠孜区东嘎乡祺玛党庆现代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一大批特色产品吸引了不少群众的目光。
桑珠孜区扶贫办主任次旺石觉说,东嘎乡处于黑颈鹤保护区,致富渠道不宽。受审计建议启发,当地群众结合实际,开始大规模种植东嘎土豆,并发展藏香加工等特色产业。今年以来,这些产业带动当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144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2名,平均日工资180元。
3、让扶贫政策惠及每一个贫困户
今年42岁的赤列,是日喀则市谢通门县达那答乡扎西顶村的村民,家里有5口人,主要靠种青稞和冬小麦为生,年收入约1.2万元,是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6年,赤列一家开始享受扶贫政策,每年能领到生态补偿岗位资金9000元。去年7月,赤列还和其他两户贫困户共同饲养了12头猪,预计今年底卖出后能赚6000元。“现在家里生活好多了,明年我打算盖个两层的楼房。”赤列说。
谢通门县达那答乡的米玛顿珠,曾在拉萨市打了6年工。2010年,他回到家乡,创立了西藏诺培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米玛顿珠告诉记者,他们主要生产青稞奶茶,现拥有15名员工,其中7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员工在试用期间每月能赚3000元,试用期过后每月最高能赚到5800多元。
“我们享受了低息的扶贫贷款和多项扶贫政策,就一定要带动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县里的审计人员多次来到公司,帮助我们更好地落实相关政策。”米玛顿珠说,今年10月中旬前,他们还要再招聘4至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和2名未能实现就业的大学生。
谢通门县审计局副局长王茸表示,今年以来,审计人员坚持“高寒缺氧不缺精神”的工作作风,对县里的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进行重点关注,并把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整改意见建议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以确保扶贫政策真正落地、取得实效。
“我们要充分发挥扶贫审计的监督作用,让扶贫政策能够惠及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带动其脱贫致富。”吴陵涌说。
如今,我国已进入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剩余的贫困人口大多属于自然条件差、经济底子薄、贫困程度深的地区。越往后脱贫成本越高、难度越大。
不久前,审计署对扶贫审计工作再次作出部署,要聚焦“精准、安全、绩效”,进一步提高扶贫审计质量和效率,重点关注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人口,加大督促整改问责力度,推动扶贫政策措施落实更加精准、扶贫资金使用更加规范、扶贫项目资金更加有效。
(本报记者 刘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