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09日 星期二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

    作者:季冬晓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09日 08版)

        【学原文 悟原理】

        【光明论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中华文化所蕴含的自然人文精神,为当今世界人民解决自然问题提供了智慧。当今人类正在遭受干旱加剧、气候变暖等自然恶化问题的困扰,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众多正确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髓,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观念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体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因此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人类应真正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认为,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可见,这些中国传统文化深蕴的价值理念,为当今世界人民解决一系列环保问题提供了比较文化的依据。提炼这些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精髓,必然突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中华文化主张的国家交往艺术是构筑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的文化基石。利益相关、合作共赢和和平共处等价值理念是构筑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的关键要素,这恰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国与国交往的基本精神。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以礼义之邦而著称,“礼”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礼既为一切万物之至极”,因而,“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成为与他国交往始终奉行的基本精神。这种友好往来的精神为当今国与国之间实现和平共处,建立牢固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源泉。同时,中华文化还认为,实现国与国之间和平、和睦相处还需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国家利益关系,因此国家间必须“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才能保证国家合作利益的最大化,以至“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显然,这种国家义利观成为衡量国际合作的基本价值尺度,实现彼此合作共赢必须遵循的前提。中华传统文化还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共赢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是,“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由此可见,彼此尊重、共同遵守规则是国家间实现合作共赢的根本遵循。总而言之,中华传统友好往来文化对于解决当前世界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零和思维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价值目标符合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华文化充满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它有助于激励各国人民为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不断努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将大同社会作为人类所追求的合理公正的世界秩序的最高价值目标,这有助于激励人类不断开辟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消除国家间的不平等、南北差异以及世界贫困,从而真正实现一个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和谐共生的世界。中华传统文化还认为,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目标离不开“和合”思想理念的支撑。只有通过“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社会治理方式,才能做到“天下兼相爱则治”,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结果。对当今世界而言,这种“和合”思想能够使不同种族、地区和国家,以及具有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和发展道路各异的人们和谐相处,达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世界彼此联系日趋紧密的背景下,这些思想有利于解决各国人民所共同面临的恐怖主义、新殖民主义等问题,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并赋予其深沉的文化底蕴和持久的生命力,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自身焕发出蓬勃的时代生命力,彰显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作者:季冬晓,系山东省委党校、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