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0月,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国际饭店在上海南京路落成。此后的数十年中,这座以“国际”命名的饭店,不仅以83米的高度保持着“远东第一高楼”的纪录,而且随着世界各地文化名流的纷至沓来,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第一见证者。1936年,中国京剧大师梅兰芳就是在这里为美国电影大师卓别林接风洗尘。在上海这个国际文化大码头上,类似的地标、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很多。
地处太平洋西岸的上海,“南瞰黄浦,北枕吴淞,大海东环,九峰西拱”,百余年来,已成为沟通中外的文化要津。人们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来来往往,将五光十色的世界文化汇集于此,也将各种文化碰撞交融而形成的上海文化带向世界。
悠长的文脉绵延伸展,深厚的底蕴被触动激活,今天的上海依然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全球文化人在这里轮番登场,具有上海风格、时代特色的原创作品从这里出海远航,上海越来越显露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独特魅力。
上海印记:兼容并蓄
“是叫也司(yes)勿讲拿(no),一元洋钿温得拉(one dollar),廿四铜钿吞的福(twenty-four)……”曾经,这样的顺口溜在上海十里洋场广为传唱,不会说汉语的欧美人和不懂英语的上海人,就是靠着这种带着上海味儿的英语——“洋泾浜”,实现了彼此的理解沟通。1876年,一位叫查理斯·李兰德的外国人,甚至还将这些歌谣搜集起来,编写了一本《洋泾浜英语歌谣集》在伦敦出版。到1924年,此书已印行了十版。
在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刘士林看来,上海的全球化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中西混杂的鲜明印记。自1843年开埠后,凭借海纳百川的智慧与勇气,上海文化总是能得风气之先,快速与国际接轨。1895年12月,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电影片段《火车进站》在巴黎上映,被视作世界电影的首次公映。不到一年时间,1896年8月,上海苏州河畔的徐园里,就已经放映起《马房失火》等14部“西洋影戏”。这不仅是上海第一次放映电影,而且是中国的第一次。
1928年11月,米老鼠的形象出现在美国迪士尼公司的卡通电影《汽船威利》之中,轰动纽约。1932年,上海的《良友》画报以《以鼠成名之画家》为题,介绍迪士尼和米老鼠。而到了1937年,上海作家张爱玲撰写了一篇题名为《论卡通画之前途》的文章,开头便说:“卡通画这名词,在中国只有十年以下的历史。但是,大概没有一个爱看电影的人不知道华德·狄斯耐的《米老鼠》吧?”可见当时米老鼠就已经在上海流行开来。
西来的电影,成为现代上海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中国古已有之的书店在上海也开始接受异域文化的熏陶。1927年10月3日,鲁迅从广州抵达上海,开启了全新的生活。隔天,也就是10月5日,他便走进北四川路上的内山书店,细挑慢选,不仅买了几本中文书,还买了几本日文书。这家书店的主人今天已为人们所熟知——日本人内山完造。此后,鲁迅常常造访此地,而欧阳予倩、田汉、郁达夫以及许多日本文艺爱好者也常聚集于此,优哉游哉地喝茶,漫无边际地聊天。据说,当年戴望舒喜欢到环龙路(今南昌路)的红鸟书店买法文书,施蛰存到上海,先去看几家英文旧书店,再到南京路上的中美图书公司和别发书店。文化人选择之丰富,可见一斑。
“火树银花灿若何,西商赛会赛灯多。电光环作招牌字,万点明星遍屋罗。”如今的上海街头,当年的霓虹灯已然无处寻觅踪影,但在开放、多样的文化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上海文化,繁华依旧,热闹如初,并且早已融入了上海人的寻常生活、精神血脉之中。
上海主场:国际平台
“一本本书就像一艘艘小船,航行在互不交集的航路上,而现在,作家们冲破海雾的阻拦,走到了一起。”在今年8月上海书展期间举办的上海国际文学周上,莫桑比克著名诗人、小说家米亚·科托颇为感慨。此前不久,他的两部代表作由上海的一家出版机构引进出版,这使得米亚·科托成为第一位在中国出版作品的莫桑比克作家。
已经举办八届的上海国际文学周,已经邀请了两百多位中外作家、学者、文化人士齐聚上海,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英国作家奈保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曾在此针对全球性的文学主题发表洞见。
现在,像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这样多个具有国际影响的知名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上海重要的文化名片,吸引着世界各地优秀的文化人、文化作品来到这里。上海首发、首演、首映、首展具有越来越强的吸引力、竞争力,“上海主场”的概念愈加清晰。
作为全球15个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今年吸引了来自108个国家和地区的3447部影片报名参与。在近500部中外影片集中展映的同时,国际交流、资源配置以及频繁的项目洽谈、电影论坛等也依次展开,使得这个电影节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
两年前,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创始之初,就以国际一流的评委阵容、国际同类赛事中罕见的“曲目量大、难度高、强度大”赛制和全球小提琴比赛最高奖金,受到国际音乐界的瞩目,一本权威古典音乐杂志还将其列入“全球顶尖音乐赛事指南”,与比利时的伊丽莎白女王国际音乐比赛、英国BBC卡迪夫声乐大赛等国际顶尖大赛比肩。
上海国际艺术节要打造成亚太地区最专业的演艺交易平台和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节之一,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ChinaJoy)要打造成世界第一大游戏展,上海双年展是亚洲最重要的艺术双年展之一……无论是已进入国际一流阵营的老牌文化活动,还是一批正在对标国际一流水准的新秀,都展现出上海这座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开放与活力。
上海原创:国际传播
1995年,黄浦江东岸,468米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横空出世,成为上海新的标志性景观。
其实,很少有人知道,东方明珠不仅是一座电视台、一个众所周知的旅游景点,而且也是一个中国原创电视作品“走出去”的重要平台。2017年,东方明珠运营方向马来西亚、新加坡、俄罗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输出电视节目总时长达2866小时,出口内容总金额约2000多万元人民币。与此同时,东方明珠还着眼全球市场,与美国迪士尼合拍发行自然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与英国BBC联合出品纪录电影《地球:神奇的一天》,直接参与全球文化产品的制作与发行。
原创,是核心竞争力。原创作品走向世界,既彰显了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文化源头地位,又能加强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影响力。
在2018年4月举办的日本冲绳国际电影节上,来自中国上海的3D全景声京剧电影《萧何月下追韩信》,一举斩获最受欢迎的海外影片奖。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唱段在上海家喻户晓,留下了“满城争唱萧相国,万众竞歌薛将军”的美名。电影《萧何月下追韩信》把古老的京剧与现代的3D电影技术相结合,使中国传统艺术焕发出崭新的魅力,让中国的京剧、中国的故事、中国的艺术走得更远,让更多的人接受。
2017年,在音乐总监余隆的率领下,上海交响乐团登上了欧洲三大音乐节之一瑞士琉森音乐节的主场,成为这个音乐节80年历史上第一支受邀亮相的中国乐团。上海音乐人考虑的,不仅是在西方的音乐舞台演奏西方经典,而且要围绕“中国元素”多做文章,带着更多中国原创作品走上世界舞台。
相较于传统文化领域,上海的网络游戏、网络文学产业“走出去”的步伐更加迅捷,已经有了异军突起之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发布的《2016上海游戏出版产业报告》显示,上海网络游戏海外销售收入约为7.752亿美元,同比增长11.6%。其中移动游戏海外销售收入占比逾四成,同比增长1.5倍。上海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网络游戏原创中心。2017年,阅文集团旗下的起点国际上线。这个网站致力于将中国的网络文学作品翻译为英语、泰语、韩语、日语、越南语等多个语种,向世界传播,让不同地域的读者能及时领略当代中国的流行文化。
上海社科院新闻所所长、研究员徐清泉为国际文化大都市描绘了这样一个图景:在文化的要素、生态、事业、产业、创新、英才、交流及生活等方面,既足以体现和展露出中国气派和国际风范,又足能彰显出蕴含上海本土文化价值的海派文化特色。事实上,上海文化正在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前行。
(本报记者 杜羽 张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