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29日 星期六

    三峡大学:加强学科建设争创国内“双一流”

    作者:余东山 王鑫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29日 04版)

      三峡大学坐落于三峡门户湖北省宜昌市,是新世纪伊始合并组建的一所较为年轻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办学历史发端于1923年,本科教育开始于1978年。95载矢志不渝,40年耕耘不辍。历经多次迁徙、重组、曲折发展,三峡大学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春风里书写下快速发展的奋进之笔。

    汩汩涓流汇江河 改革开放启新篇

      95年前,正是民族危亡、国家倾颓之时。在安徽安庆,一所由中国博医会以“研究并帮助解决中国各个医院的问题”为目标创建的医药技士专门学校应运而生,这便成为三峡大学近百年办学史的源头。以此为肇始,几经辗转武汉、重庆数地重建、更名,至1958年学校迁至宜昌,更名为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996年,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46年)和宜昌职业大学合并组成湖北三峡学院。

      1978年,随着葛洲坝工程的建设,原国家水利电力部在宜昌成立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是当时全国唯一一所以“工程”命名的培养水利电力建设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高等学校。1996年,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成为“211工程”建设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0年,在全国高教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湖北三峡学院合并,组建成立新的三峡大学,成为当时湖北省属高等学校中学科门类较全、办学规模较大,且在省会城市以外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自此,开启了三峡大学发展的新纪元。

      办学95年来,三峡大学始终与时代同步伐,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校园从创建之初的几间瓦房扩展到现在拥有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校舍;学生从当时的22人发展到今天本科生220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4000余人、来华留学生1400余人;学科专业从最初的化验科、药剂科两个专科扩展到现在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类别23个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点、72个本科专业,学校已成为涵盖理、工、文、医、经、管、法、教育、艺术九大学科门类、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综合性大学。

    求索创新育英才 服务社会谋发展

      “纵观三峡大学95年跌宕曲折的办学史,回顾40年本科教育路,三峡大学始终与时代同进步。三峡大学的先贤们以培养行业和地方急需人才为使命,以舒展宽阔的胸怀,将满腔热血浇灌在三峡区域,用智慧和汗水换来了三峡大学快速发展的今天。”三峡大学校长何伟军如是说。

      95载弦歌不辍,40年改革不歇。从最早医学教育时期“教学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到合校后学校推进的以预算改革为突破口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学分制改革为突破口的教育教学改革、以目标管理为突破口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改革等,三峡大学正是以改革创新激发学校活力、催生不断前行的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峡大学再次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挖掘和释放内部潜能,不断完善运行机制,使学校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行业和地方发展需求。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学校巧调学科“弦”,经过两次大的学科调整,使学校服务水利电力行业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成为水利电力行业和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科技源”和“智库”。

      近几年来,学校承担了“973”“863”等国家各类重点科研项目5400余项,1000多项技术开发成果被应用于水利电力行业和地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70余项。学校在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助推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方面,为湖北、宜昌等编制各类发展规划100多项,完成各类研究报告近1000份,被评为“服务湖北先进高校”,学校技术转移中心获批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学校还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积极为“精准扶贫”“一带一路”建设出力。在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年活跃着三峡大学驻村工作队员和科研人员的身影,“科技扶贫”“智慧扶贫”屡立新功。在栗子坪村,由三峡大学阚如良教授团队所作旅游规划指导下,人均纯收入破万,成为宜昌旅游扶贫发展典范。

      作为国家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单位,三峡大学1300余名留学生中60%以上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利用这一生源优势,三峡大学加大与这些国家多方面合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定制”人才,向葛洲坝集团公司、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同时,三峡大学还加强国际与区域研究,设立的“尼泊尔研究中心”,承接相关部门多项研究项目。

      大学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三峡大学在服务社会中,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试点改革学院生物与制药学院作大力推进“一体化·五共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联合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联合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产业人才,在2018年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获评估专家组专家们一致肯定;试点改革学院电气与新能源学院开展“产学研”合作,吸引社会资本办学,自2015年来,先后获得国内外知名企业捐赠6000余万元的实验设备和资金,并与这些企业联合培训师资、培养人才并开展科研合作,有力提升学院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三峡大学每年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在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国企等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占50%以上。

    校友母校心连心 师生聚力“双一流”

      “校友之于母校,有如绿叶对根的情意。”这正可以形容原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峡大学前身之一)1957届34名八十多岁高龄老校友对母校的深厚感情,他们在退休后连续17年相聚校园。

      栉沐风雨95年,三峡大学已累计向社会培养输送各类高级专门人才近20万人。这些毕业生在祖国四面八方建功立业,母校师生也时刻关注着校友们成长和发展。近几年,一大批校友登上学校的讲台、校园网,成为名副其实的校园“明星”。

      2012年,校友高金磊被评为“湖北省十佳大学生村官”,获全国 “五四青年奖章”;校友肖玉川被评为“感动甘肃2011十大陇人骄子”、甘肃省 “三八红旗手”;校友周玉兰 “舍命护考”感动中国,被网友称为“最美教师”。2015年,三峡大学陈云华、湛正刚、侯忠发3位校友同时站上了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领奖台,他们获奖的消息登上了校园网的头条。

      校友与学校发展心连心。1988届校友于德翔5年创业打造了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以他和夫人卞娉校友的名义向学校捐赠价值2000余万元的实验设备和奖学金。2017年,于德翔又将特锐德电力设备生产基地落户在离母校最近的产业园里。

      “离开宜昌近30年,之所以选择在宜昌建立产业园,说到底是一份三峡情、学校情、师生情。”于德翔说,希望通过另一种形式来表达出和母校之间的关系,这样和母校更近一些。

      同于德翔一样,校友们用各自的方式表达着对母校的感情和支持。广州市勤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硕朋校友捐赠数百万元用于设立励志奖学金和图书馆建设;云南云能电力工程公司董事长王俊昌校友向学校捐赠百万设立“一带一路”专项奖学金。今年6月,2018届毕业生李成坤同学带领团队,将他们费时半年、用几万根废旧筷子精心制作的1∶100三峡大学图书馆模型作为毕业献礼送给母校,同样感动了师生。

      “大学是我们的,也是校友的。无论校友身在何方,三峡大学永远是20万校友共同的精神家园。三峡大学的发展离不开校友的关心和支持。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征途中,学校将与师生同心,与校友携手,共同创造三峡大学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三峡大学党委书记李建林这样说道。

      (文:余东山 图:王鑫)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