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美国对中国输往美国的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10%关税,这意味着中美贸易摩擦呈现出日趋升级之势。中美两国分别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经济体,贸易战持续下去,将不仅伤害双方利益,而且损及世界经济。
得道多助,中国显然有信心、有能力应对这场贸易战。反观奉行“美国第一”的特朗普政府,将贸易战作为制胜之道,显然是在错估美国核心利益基础上做出的错误决策。
众所周知,在平均利润率持续下降规律的作用下,美国国内产业不断向外转移,由此使美国出现“产业空心化”趋势,美国早已不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美国想要维持全球经济大国地位,恰恰需要推行世界主义的政策,包括支持自由贸易和全球化,与外部世界紧密绑定。比如,只有其他国家使用高通、微软等高技术产品,美国才能通过“剪刀差”获取更多财富。同样地,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元已经变成“无锚货币”,美元只有依靠中东石油和东亚商品,才能支撑其物质基础。
特朗普对华发动贸易战,试图通过减少中国商品输入促进“再工业化”,这在现实中只会削弱美元的物质支撑基础,破坏美国高科技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获取利益的有利格局。换言之,特朗普的蛮干做法,不是在“使美国重新强大”,而只能加重美国经济的困境。
历史上,贸易保护主义曾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的一颗“灵丹”。彼时欧洲老牌强国占据绝对优势,新兴的美国在尾随追赶过程中曾长期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某种程度上,贸易保护主义曾经堪称美国崛起的一个秘籍。从华盛顿到林肯,美国崛起之前的领导人多持贸易保护立场。林肯曾直白地说道:“我对关税知之甚少,但是我知道这样一个常识,即如果我们购买进口产品,我们得到商品,外国人拿到钱;如果我们买国产商品,那么我们不仅得到了商品,而且拿到了钱。”
在美国成长为第一大工业国的关键阶段,这种关税保护思想在美国学术圈内也得到积极回应。19世纪80年代,宾州大学甚至规定他们的经济学教授必须持反对自由贸易态度。可以说,在长达一个多世纪时间里,即从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国会中主张保护美国新兴产业、成长期工业以及弱小工业的政治势力一直占据上风。
实话实说,在全球贸易规则缺失、丛林规则盛行、殖民主义大行其道的“野蛮时代”,美国搞关税和贸易保护显然没有“违约犯法”的压力,反而显示出一些“崛起大国的智慧”。
时移势易。在称霸全球半个多世纪、倡导经济全球化数十年之后,美国继续搞贸易保护主义就很难不引起众怒了——包括美国企业和消费者。
无端挑起贸易战,首先是对国际贸易规则和全球治理秩序的粗暴践踏。规则意识与契约精神是市场经济和现代国际秩序的基础。在近年来的国际关系中,美国言必称“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转过脸去却又单边挑起贸易战,藐视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协定的权威性,扰乱全球治理秩序。这说明现任美国政府不愿承担维护国际秩序的成本,对国际规则约束进行选择性遵守。
其次,拿贸易战来吓唬中国,也谈不上什么智慧。美国反复无常、不断抬高要价的贸易战行为,看似锱铢必较精明过人,实则得不偿失因小失大,破坏了一个美国赖以从中获取重要利益的经贸关系。从中美经贸的流程来看,中国企业更多是赚取生产环节的加工费,而美国企业从设计、零部件供应、营销等环节获益巨大。从消费者角度看,质优价优的中国商品走进美国千家万户,丰富了美国消费市场,增加了美国消费者福祉。2015年,美资企业在华销售额高达4814亿美元,远高于中资企业在美256亿美元的销售额。可以说,贸易顺差反映在中国,但利益顺差在美国。
从全球影响来看,美国对我国商品加征关税,割裂了各国产业之间的联系,使全球产业链面临碎片化的风险;破坏了国际经贸规则,使全球产业链陷入失序化状态;降低了国际经济运行效率,使全球产业链加剧了低效化风险。美国又岂能从这样的全球预期中获益?
在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时代,美国发起的贸易战着实不得人心。对于美国自身来说,在这个时代搞贸易保护、不断升级对华贸易战,不啻一碗“毒药”。
(作者:田文林,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