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27日 星期四

    告别天价片酬,让影视行业重回理性

    作者:卞芸璐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27日 16版)

        漫画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资料图片

        【文艺观潮】

        随着人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和跨行业资本的集中涌入,影视行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不过,在蓬勃向上的整体发展态势下,因资本逐利而引发的天价片酬、IP乱象、数据造假等具体问题逐一显现,不仅阻碍了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还造成了不小的社会负面影响。

        近来,针对影视行业天价片酬的问题,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等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加强对影视行业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偷逃税等问题的治理。随后,影视行业内部也发起了自治行动,包括主流视频网站、影视制作公司以及行业协会在内的诸多影视从业方,发布了一系列声明与倡议,抵制不合理片酬与行业不正之风。

        可以说,由监管部门和影视行业联手打出的这套“限价”组合拳,给天价片酬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最好的机遇。须知,天价片酬并不是独立存在的现象,与其共生的还有诸多枝缠蔓绕的行业痼疾。此次针对性的治理,也为这些系统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抓手,给影视行业提供了一个正本清源的机会。

    片酬连年翻番 高价一跃变成天价

        对于中国影视行业而言,明星高价片酬并不是新问题。只是2015年以来,在跨界资本加速涌入、视频网站“烧钱”竞购等诸多外力的助推下,原本的“高价”一夜之间升级为令人咋舌的“天价”。社会各界对这种畸形现象的讨论,才愈发热烈起来。

        早在2017年初就有业内人士公开披露,国内一二线演员的片酬仅在2016年一年内就上涨了250%。部分流量需求高的偶像IP剧,演员片酬甚至占去了制作费用的75%。当时,天价片酬对行业秩序的破坏已经威力初显。例如,同年上档的某部开年古装剧,一开播便因疑似主角抠图、替身出演而陷入了舆论风波。虽然制作方拒绝透露两位主角片酬的具体数目,但因迁就明星片酬、档期从而挤占制作经费和制作时间的实情,却欲盖弥彰。更为荒诞的是,这部质量低、口碑差的作品,竟然为片方带来了高达4.3亿元的营收,比网传两位主角拿走的1.5亿元天价片酬高出了许多。

        在丰厚的经济回报面前,“盛世危言”显得苍白无力。2017年,一大批主打“IP+流量明星”牌的影视项目继续跟风上马,明星片酬被再度推高。以某位一线流量女星为例,据其公司年报显示,在主演某部热播古装玄幻剧后,这位演员在2016年末开拍的一部都市剧中片酬上涨了61%,紧接着在2017年年中开拍的某部古装剧中又继续上涨了55%。一时间,演员片酬占据影视剧成本预算的2/3以上,竟成为了行业潜规则。直到今夏一系列监管举措的上台,畸高不下的片酬行情才有了回落的势头。

    质量难以保障 投入产出极不协调

        影视产业利用明星效应为作品增加吸引力本无可非议,在不影响内容生产的前提下,给优秀演员在回报上予以合理倾斜,也是符合市场规律并在情理之中的行业行为。可是,如今的天价片酬无论是在“质”的层面还是在“量”的维度,都已经远超合理范畴,成了积怨颇深的行业“毒瘤”。

        从质上来说,部分明星的精力投入、表演水准和片酬价格严重不符。这种割裂不仅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水准,也让观众在情感上很难接受。另外,如果天价片酬和颜值而非演技画上等号,还很可能滋长拜金主义,误导青少年盲目追星,甚至影响其正确价值观念的养成。从量上来讲,过高的片酬使得制作环节上的投入大幅缩减,这种不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成本分布让作品质量岌岌可危。同时,天价片酬推高了行业的整体投资门槛。在成本重压下,制作方只能进一步向金融资本靠拢,而资本的趋利本性又让创作对明星更加依赖。如此恶性循环下来,明星资源被过度开发,制作质量失去保障,中小成本作品生存空间逼仄,非一线演员上升通道愈发狭窄。影视行业的健康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在近日五部委联合印发的《通知》中,监管部门通过严格落实每部作品中全部演员、嘉宾的总片酬不得超过40%的政策划线,为现阶段的“天价片酬”治理指明了方向。不过,影视行业在执行过程中,如何将政策内化为市场行为还需要动一番脑筋。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向别国成熟的影视产业取取经。以好莱坞片酬体系为例,多数演员的片酬收入,会由经纪人的报价、票房分账点数和额外补贴三部分组成。其中,由经纪人提出的报价一般是演员最近一次演出的报酬。各大制片方之间虽然有竞争,但为了维护行业秩序,这个数据一般是共享的。票房分账点数,是指票房达到一定数值后演员的分红。这一部分片酬能够有效激励报价不高的三四线演员,也能够帮助中小制作通过“底薪+点数”的片酬模式有效控制成本。额外补贴则是片方为了提高演员在剧组生活便利性,额外支付的灵活费用。总的来说,好莱坞的片酬体系是遵循着数据透明、多方制衡、服务制作的基本理念制定的。我国影视行业如果能在摸清自身情况的前提下,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一定也能建立起一套既能选拔演艺人才,又能滋养内容生产的成熟片酬体系。

    坚持戏大于天 才能赢得社会尊重

        客观来说,天价片酬的问题要整改、需追责,板子不能只落在演员身上。但是,演员作为影视产业供给侧的关键组成要素,作为对社会风气建设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文化符号,理应严格要求自己,担负起更多的责任。然而,在近两年的演艺经纪市场上,不少演员抱着挣“快钱”的想法,在选择项目时,紧盯片酬数额,放松了对剧本与制片方实力的评估,助推了市场不良风气。更有甚者,为了要出高价,不惜在社交媒体上购买假数据、假粉丝,营造假热度、假“人设”,进一步搅乱了市场秩序。

        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身为演员,必须始终明确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思想。当一名演员在大众媒介的舞台上获得一席之地的同时,为观众做榜样、为社会传播主流价值观的责任也就落在了肩上。只有时刻紧绷社会效益的这根弦,才不会让自己在艺术与商业的博弈中迷失。

        文艺工作对“艺”亦有严格要求。一名演员,要想在人民心中留下位置,就要把“戏大于天”的职业精神、敬畏观众的基本操守,以及提高文化内涵的戏外功夫,带入生活、融入骨血。用作品说话,才能赢得观众的尊重,也才能真正长久地获得市场认可。

        如今,在外在监管和行业自治的双重作用下,影视市场的自净之路已经开启。身处其中的演艺人士更应发挥榜样作用,担起责任、修炼定力,扎扎实实地把“艺德”两字落到实处。

        (作者:卞芸璐,系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讲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