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秋收,春华秋实。9月23日,北京农业展览馆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内,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会场周围,24根柱子上的二十四节气和与每个节气有关的诗句,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的源远流长,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智慧。仓囤上悬挂的玉米、辣椒、大蒜、生姜,预示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主会场的大屏幕上,实时传来浙江安吉余村、陕西杨凌、安徽滁州、黑龙江绥化庆安、四川成都都江堰、广东梅州6个分会场的画面。各地群众庆丰收、享丰收,形成上下联动、遍地开花的节日氛围。
准备登台领奖的2018年度全国十佳农民正忙着拍摄合影,记录这幸福的瞬间。2018年度全国十佳农民之一、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八十四团的王平说:“农民丰收节体现了党中央对我们的关心。赶上了好时代,我们很受鼓舞。”她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团场夏收小麦今年获得大丰收,亩产达700公斤。
来到丰收节主会场的,还有56个民族的农民代表。“丰收节给我们农民带来了强烈的幸福感。”来自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栗木镇苔塘村的陈小燕是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今年她种植的2000亩柑橘获得了大丰收,每斤能卖到8.5元。她带头创办的栗木毛家寨金燕子果树专业合作社给38户社员带来了4000万元的总收益。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丰收节主会场的点点滴滴,映射着全国农业大丰收的金色图景。
在江西省定南县历市镇车步茭白种植基地,绿油油的茭白叶子被风吹起阵阵绿浪,农民收割茭白的忙碌身影在绿叶丛中若隐若现。“我种了8亩茭白,今年的收入大概有4万元。”农民钟汉平一边把收割好的茭白装进袋子,一边乐呵呵地说。在东北“大粮仓”黑龙江绥化,飘香的稻谷让开镰收获的农民笑逐颜开。在岭南农业“大本营”广东梅州,名特优农产品上架顺丰终端启动,“梅州特色”在节日中走得更远。
伴着丰收节的鼓点,亿万农民在丰收的田野上为丰收放歌。金色9月,全国秋粮收获已经渐次展开。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我国秋粮有望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能够继续保持在12000亿斤以上。
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华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农民是中国人口的最大多数,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的脊梁。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有利于进一步彰显“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有利于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
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丰收”二字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量的丰产,“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成为新时代“丰收”的新内涵。
“收成已经不再是难题,如何把农产品卖个好价钱才是我最关心的问题。”河北省保定市崔庄镇商平庄村农民凌波的这句话,道出了很多农民的心声。
9月17日,在阿里巴巴联手农业农村部打造的“首届丰收购物节”预热活动“丰收购物节直播盛典”中,河南南阳镇平县的荷叶茶登上了晚会舞台,短短两小时,销售额近60万元,创造了镇平县农产品单品上行销售的最高纪录。
同样在9月中旬,微博发起了“农品上热搜”活动。这个项目计划持续两年,通过连接更多社群电商帮助30个贫困县实现特色农产品在微博上热搜、树品牌、涨销量,为每个贫困县至少打造一个特色农产品。
丰收节给农民带来的是客流,是广告效应,是品牌价值。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卖上好价钱,才能让“丰产”变成实实在在的丰收。通过丰收节搭建的平台,生产端与消费端、农民与市民零距离接触,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建立可持续的信赖关系夯实了基础。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秋收时节的华夏大地,笑容写在农民脸上,幸福留在农民心里。
(本报北京9月23日电 本报记者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