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起,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型政论片《家园》,引发了热烈的反响,并得到了高度评价。
在人们心目中,宁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落后地区。而《家园》却描绘了60年间宁夏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网友们一致认为,《家园》之所以能引起多数观众的共鸣,主要是它避开了以往成就类政论片“自己和自己比”的陈旧思路,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发展理念。
中国是一个煤多油少的国家,宁煤集团用煤变油的成功实践,不仅为解决我国能源危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减少因能源产生的环境污染创造了范例。《家园》从煤炭切入,将宁夏让煤炭“由黑变白”“由煤变油”的艰难产业创新之路鲜活地展示在观众眼前。站在创新的角度,《家园》又介绍了“云计算中心”“吴忠高端阀门”“3D打印”等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非凡成果。
《家园》的另一个侧重点是绿色环保。对宁夏而言,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地和乌兰布和沙漠的三面包围,使这里的环境保护一直是自治区工作的重中之重。荒漠化具有“地球癌症”之称,阻止沙漠推进的脚步,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难题。但是,宁夏沙坡头却用一种看似简单的方法,实现了人进沙退的奇迹。这项经几代科学家和宁夏百姓用半个世纪探索出来的日趋成熟的生物治沙技术,不仅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环境保护500佳”。也正因如此,作为中国防沙治沙的最佳方案,很快就从宁夏走向了世界。
在民族团结方面,《家园》用讲故事的手法,逐一介绍了灵武市郝家桥镇王家嘴村支部书记朱秀娟、吴忠市“兰花热心小组”志愿者王兰花、西夏区长城须崎社区“宁夏妈妈”王菊茹和永宁县插队落户的杭州知青方平的生动事迹。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建精神家园的角度,解读宁夏成功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典范价值,以及缔造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成功实践。
宁夏的脱贫始终是全自治区的重点工程。西海固,一个许多中国人都知道的地方,它的名声来自苦甲天下的生存环境。西海固人口占宁夏近三分之一,贫困百姓却占全区的80%以上,成为中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1982年,这里被纳入国家“三西”扶贫开发计划,开启了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的先河。从此之后,宁夏一张蓝图绘到底,开始了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扶贫努力。目前拥有680万人口的宁夏,已累计减贫330多万人。《家园》用“手足相亲”和“同心圆梦”两集,分别从民族团结和精准脱贫的角度进行了解读。
从总体看,《家园》站位高、选题好、立意新、故事精、画面优美、逻辑性强,这些要素是其获得好评的主要依据。
《家园》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切入,回顾各族人民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创新发展的非凡历程。以全区风生水起的改革创新实践为主线,展现了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改革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和新时代的新风貌。
《家园》力求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很多故事都发生在老百姓的身边。从产业创新到民族团结,从生态治理到脱贫致富,题材平凡普通,老百姓本色出演,每一个鲜活的事迹,都代表了一种现象,一种对宁夏家园、对命运共同体的呵护和尊重。
在故事选择方面,《家园》力求突出地域特性,在民族团结、环境治理、脱贫致富等环节选取了极具代表性的人和事。用朴素真诚的语言,勾勒出一个个生动真实的故事,围绕《家园》这一主题,让老百姓自己演绎自己的生活。
《家园》全片画面优美,气势磅礴,不仅展现出一幅“望得见贺兰山,看得见黄河水,记得住塞上江南风情”的生动景象,更让人们对黄河与沙漠的奇异组合叹为观止。
伏案沉思,可以说政论片《家园》既是一部宁夏回族自治区60年发展史的生动缩影,也是各族同胞守望相助的真实再现。
(作者:侯汉林,系大型政论片《家园》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