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是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岁熟曰丰。
“农家值丰年,乐事日熙熙。黑黍可酿酒,在牢羊豕肥。”丰收让人心里踏实,也让人对来年有了更多期盼。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麦浪翻滚,稻谷金黄,丰收的景象,任谁看了都陶醉。
万亩良田,颗粒归仓。广袤的黑土地上,机器轰鸣,素有“中华大粮仓”之称的黑龙江垦区,十多万亩优质小麦陆续成熟,各农场的广大种植户,正趁着好天气抢收小麦。
潮至千艘动,涛喧万鼓鸣。随着休渔期结束,不论是山东青岛还是浙江宁波,海边的渔民早已迫不及待,竞相出发,入海撒网,很快满载而归。梭子蟹、对虾、鲳鱼,各类海鲜产量可观。
为丰收而欢庆,是对天地的礼赞,是对自然的敬畏。各族人民早有庆丰收的习俗和节庆。
黄土高原上,当陕北农民把收获的粮食晾晒后入仓,忙活了一年的庄稼人就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了,开始杀猪宰羊,扭秧歌,唱大戏,吃炉馍吃羊肉喝米酒,往往一闹就是一通宵;
青藏高原上,有藏族传统的望果节,青稞黄熟以后,当阳光洒满麦田,农民们手持麦穗围着农田转圈行进,眼望着即将收割的庄稼,口中唱起古老的丰收歌谣,感谢上天给人们带来的好年成;
东部沿海,迎着万顷碧波,渔民们开渔祭海,仪式古老而隆重。张帆则水顺,下网则鱼丰,开渔节上,渔民们尽情抒发喜悦,展现对大海的感恩与敬畏,表达着祈福农丰渔富的心愿。
秋分,正处于秋季的中间,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农谚“一场秋雨一场寒”,至此表现愈加明显。但有了秋收的积淀,人们就有了面对严寒的底气。
从今年起,在秋分这天,中国人又多了一个共同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首个由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是全国各民族亿万农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的节日。
时值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出现,意在让全社会都感受到,农业是有奔头儿的产业,农民是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是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生活富裕表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现如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方兴未艾,在“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带动下,全国各地因地制宜,通过开放的思维办节过节,让全社会都参与进来,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不管是陕西杨凌蘸水面,还是湖北五峰的蜂蜜;不管是黑龙江绥化的大米,还是广东梅州的水果;不管是安徽滁州的农民歌会,还是四川广元的稻田捉鱼……各地以节日为媒,农旅融合,展现具有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历史典故、特色美食,既丰富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也让都市人在山水田园中找到了心灵的栖居之所。
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必将在秋天的大地上留下一个充满喜悦的感叹号。节后第二天,就是中秋佳节。五谷丰登,团团圆圆,由时间连缀成的巧合,恰恰蕴含了中国人对彼此最美好的祝愿。
(本报记者 蒋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