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21日 星期五

    王继才的故事与新闻工作者的“四力”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21日 04版)

        【王继才小故事】  

        2004年,我和王继才在江苏的一次会议上有过一面之缘,那时,王继才守岛已有18个年头,夫妻俩的守岛故事也开始被地方媒体发掘和报道。我当时觉得王继才夫妇不容易,也好奇: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他们需不需要在岛上守下去?能不能守下去?

        此后,我去连云港采访过很多次,也到过灌云县,作为一座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县城,灌云公民道德教育建设成果却很丰硕,2011年,我写下一篇通讯《江苏灌云:满城皆颂道德“经”》。采访中得知,王继才、王仕花夫妇依然在守岛。我有了想要采访他们的想法,但是由于“脚力”跟不上,加之当时开山岛的条件远不如现在,所以一直没有上岛。

        2014年,距离我第一次认识王继才已有10个年头,我发现他和妻子守岛的故事已在一些媒体上引发反响,两口子还上了电视节目。但是,看完这些,我和许多人一样,更加疑惑了:这到底是个什么岛?为什么要守岛?这对夫妻到底是什么人?

        带着好奇,带着疑惑,我决定,领着5个学生,上开山岛,近距离采访。

    不运动脚力,就永远不知道真实的开山岛是怎样的

        开山岛离最近的海岸有12海里;在上岛的渔政船上,船员告诫我们说正是酷暑天,万一刮个台风,十天半个月都下不来;一个小时后,馒头状的岛屿出现,远看如同“沧海一粟”;近看,也不是什么层林尽染、绿波翻涌的世外桃源,而是残垣断壁、怪石嶙峋,和海水的颜色连成一片枯黄;上岛后,走一圈只要20分钟,岛上除了几处零零散散的树木外,全部活着的生命就是两个人、三条狗、三只不打鸣的公鸡和水窖里的几条泥鳅。

        第一天晚上,我和老王坐在营房前的门口聊天。老王那日穿一件白色的背心,和寻常人家夏日搬着小板凳在门外乘凉的场景一样。他很平静,我的内心却焦虑、焦躁,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可以说,大半辈子习惯了在人群中行走,与城市接壤,彼时望着四面黄海、一面天,我能感受到的开山岛,全部是孤独和无助。

    不开动眼力,就无法深刻体味王继才守岛的苦乐酸甜

        上岛第二天早上5点,天刚蒙蒙亮,老王两口子就起来升旗,我们也跟着起来。我原以为因为我们来了,老王才升旗,直到看见王仕花计了数,才知道,这么多年,岛上每一天都会升旗,已经用坏了170多面国旗。我就问老王没人要求也没人看,为什么这么较真?老王拉着我,特别认真地往东边指,“老哥,当年日本鬼子侵略连云港,就是在开山岛歇的脚,如果当时我们有人在,鬼子就上不来”。

        吃饭的时候,我陪老王喝了点小酒。好不容易有人陪喝酒,他自然高兴,我说我以前也当过兵,一直话不多的他竟和我聊得起劲。老王说话地方口音特别重,我必须凑到他身边“使劲”听,说到兴奋时,他拉着我往岛后山走,说要带我去看升旗台和灯塔。望着升旗台,王继才说了好多话,给我讲了他们夫妻俩在岛上和不法分子斗争的往事,走私的、偷渡的、打着旅游公司的牌子想在岛上办色情赌博场所的……他说,自己几次差点丢了命,但是不害怕,因为旗插在岛上,人是为国守的岛,所以不怕。老王还给我讲他们夫妻俩救人的故事,说救的最多的就是渔民,海上常有突发状况,渔民们看到岛上的旗、看到礁石上的灯亮就能心安。我频频点头,和他朝着国旗一同敬起了礼。

        第二日早上,小岛上的升旗仪式准时进行,我看着王继才挥撒旗帜,王仕花在一旁敬礼,也没有奏乐,也不是最标准的姿势,背后是枯岛,迎面是朝阳,那一幕一下子让我老泪纵横,这不正是《两个人的五星红旗》!

        每天清晨和傍晚,他们夫妻俩都会两次巡岛、观天象、护航标,“28年的每一天,几乎都是同一天”。每天巡完岛后,老王就会扶一扶被海风刮歪的小树苗,踩一踩树根处的土,王仕花就会从台阶间到岩石缝里,蹲在地上拔草,或者端着水盆,给几小块菜地浇水。他们晚上还会在值班簿上写日志,我们翻看了几乎所有的日志,没有一天间隔,日志内容也很有意思,除了岛上常规秩序、海面情况等之外,夫妻俩还会标记下北京奥运会开幕,记下有人上岛钓鱼不搞好卫生老王很生气……

        傍晚,王仕花唱起了《最浪漫的事》,笑着说平日里,没有人说话,他们就唱歌,唱给海听,唱给风听,今天多了几个听众。岛上的营房旁,有棵无花果树,王仕花说她和老王把这棵树当宝贝,因为树是上岛后不久就种活了的,一直到现在。我们一看,树枝上刻着“热烈庆祝北京奥运会胜利开幕”,“钓鱼岛是中国的”,一问才知道,20多年,岛上都没有电,看不到电视,夫妻俩就边听收音机边在树上刻字,这些字原先没有看到的那么大,是树长大了,字也越来越大。

        既然是石头岛,哪里来的土?老王告诉我们,岛上的土都是他请渔民一袋袋运来的。海风大,树苗也常常长出来一点儿就死了,但他说他就是不信这岛上种不活树,才有了我们看到的岩石缝隙里的苦楝树和一些菊花、喇叭花。

        他们似乎总能在我们看似苦闷的守岛生活中,寻找一丝乐趣,岛上的一草一木都装着夫妻俩以岛为家的深情,因此在我看来,都显得特别有生命力。于是才有了“记者抬头一看,那棵无花果树,结了一树的果子”,也才有了“苦楝树结出的苦楝子,仔细品味,也有丝丝甜意”。

        一次王仕花看我的几个学生天天都吃带上岛的泡面,就给他们热了几个之前烙的饼,结果学生们纷纷说:“太好吃了!妈妈的味道!”第二天,王仕花就拿出新面粉,说是要再给大家烙一次,还神秘地拿出一小包白糖,给大家一人做了一个甜饼,一个学生兴致勃勃地跟着王仕花学起烙饼来。“你孩子很喜欢吃这些吧?”学生无心的一问,却问到了夫妻俩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这是上岛第三天,王仕花第一次主动和我们讲起自己的几个孩子:从大女儿小学辍学照顾弟弟妹妹,到小儿子在岛上是老王冒险接的生,从刮台风下不了岛就只能捡牡蛎生吃,到下岛上学后性格孤僻受尽委屈……我们看到了王仕花滴在面粉上又被一起和进去的眼泪。提到大女儿结婚时,因为执勤没能下岛,老王坐在门口,突然一言不发地抽起烟。半晌,他说,自己亏欠家人太多,守岛期间,父母先后病重离世,他都没能守在身边,自己很愧疚,但转而又说:“子要尽孝,父要尽责。但我的家人都理解,忠是最大的孝和责。”

        我好几次看到老王一个人坐在小岛最前方的礁石上,朝着云雾飘渺的远方望去。每次我都在想,老王在想什么呢?有次我走过去问他,准备守到什么时候。他说“守到守不动为止”,我的心为之一怔。

    不发动脑力,就探求不出平凡英雄背后的精神力量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把思考渐渐转向我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背后。

        和平年代了,这座小岛为何非守不可?

        利诱和威逼没有俘虏王继才,守岛的寂寞也因为能够帮助到来往的人,而多了缕缕暖意。王继才经历的一个个爱与恨的故事告诉我们:不守岛,就无法进行海上救援和天象观测;不守岛,犯罪分子虎视眈眈,黄赌毒就容易聚集。

        可是一天的坚守或许不难,一年的坚守已不易,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太弥足珍贵,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一个人把一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在这样一座孤岛上?

        老王好几次和我讲当初自己是受命上岛,又如何受尽煎熬,后来如何决定留下来,其中几次想下岛,直到最后决定一生守下去的心路历程。他说自己一开始只是想完成任务,后来想坚持坚持盼着有人来替换他,再后来,才决定要守一辈子。

        在我这个记者眼里,这才是真实的王继才,这样的王继才有血有肉,更加立体。

        我问他到底是怎么说服自己的?他想了想,和我讲起他二舅的故事,他说二舅17岁那年就被父亲送去前线,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回家时,已经30多岁,和很多战友相比,二舅是幸运的,因为他活了下来。王继才觉得,和二舅相比,自己又是幸运的,26岁被送上岛,并且岛上再艰难,也没有枪林弹雨的危险。

        就因为不用打仗、没有生命危险?我起初没有弄明白他想说什么。

        老王又说,上岛前,二舅说起了当年的开山岛和日本进犯连云港的往事。二舅告诉他:“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灯,灯照多远就能走多远,灯不灭、人不死,这个灯就是一种信仰。”他说那时候自己不明白,现在好像明白了,觉得“家就是岛,岛就是国,守岛就是卫国”。

        老王心中有一盏灯,燃起的是初心的伟力。在他心中,守岛已经成为他的事业。开山岛虽然小,但它的每一寸土地,都与96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休戚相关。“只有看着国旗在海风中飘展,才觉着这个岛是有颜色的。”老王心里苦,苦的是岛上的生活苦,但也甜,甜的是祖国的东门有他每天升起的国旗。一朝上岛,一生卫国。任岛上星辰,浮浮沉沉,不管多少年,都未曾改变那份纯粹。王继才坚守的不只是一片小岛,是民族的深情与祖国的大义;他搏斗的也不只是自然的艰险,更是我们这个时代可能发生的信念萎靡和精神滑坡。在他身上,彰显的是他永远都没有忘记事业起步时的承诺和誓言。

        他是我们心中那盏灯,唤醒我们内心的赤诚。我的一个学生说:“爱国、奉献这些被大多数同龄人视为‘高大上’的词语,却在一夜之间烙在我心底,让我第一次认真地思考青春的意义。”另一个学生说,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老王因为一年到头吹着海风,患上了严重的湿疹,胳膊和腿上长满了豆大的白点子,但老王却说身体是父母的,人是祖国的。还有一个学生一直在想,为什么这孤岛上的一草一木,都美得叫人流泪,后来她说自己明白了,是这对平凡夫妻对国家的赤诚大爱的浇灌,赋予了它们更加饱满的生命,“而我也被感染了:要像他们一样,爱国、敬业,做一个纯粹的人”。王继才的背后,是亿万国人不曾忘记的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不曾抛弃的对党和人民、对组织、对集体、对岗位的忠诚和热爱之心,不曾放下的对真善美始终不变的期盼。

        王继才的事迹足以说明,正能量永远是主旋律。

    不调动笔力,就无法让楷模的精气神感染更多人

        我有一个座右铭:写有温度的新闻,讲有灵魂的故事。好人让新闻有温度,榜样令故事有灵魂。好的记者就是要书写人民,为人民书写,用真情和平实传播正能量。

        在岛上住了5天回来后,我含泪连夜写下长篇通讯《王继才夫妇28年孤岛守海防》《两个人的五星红旗》,分别发表在2014年8月26日的《光明日报》1版头条与6版,字字都是从我肺腑里掏出来的文字,句句都是我看到的真的王继才,实的开山岛。作为一名拿笔写字的记者,我用文字记录下在开山岛上与王继才夫妇同吃同住、深入采访的点点滴滴,用文字告诉全国各地的人们,在江苏省灌云县有这样一座岛,岛上还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用28年坚守小岛只为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喊一声守岛人,让人泪流满面;看一眼王继才夫妇,让人心如刀绞。王继才夫妇的事迹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30多家媒体全文转载,4000多名网友为王继才夫妇点赞,1500多人评论或转发微博。我想,这主要不是因为我写得好,而是王继才、王仕花夫妇的事迹感人。我随即写下了反响稿《那是一束光照耀灵魂》。

        不久后,王继才夫妇被评为全国时代楷模。

        挖掘典型、传播正能量本是我作为一名记者的责任。加上一次驻岛采访,几次交流交心,让我和老王结下了不解的情缘。这份责任、这份情缘,让我不得不继续运动脚力、开动眼力、发动脑力、调动笔力。我要把开山岛的故事讲下去。

        …………

        40天后,牵挂把我再次带上开山岛。这次上岛,老王家多了件喜事:小女儿王帆结婚了。王仕花把准备好的喜糖塞到我的口袋里,老王则拉着我的手说:“老郑,你能再来,我们夫妻俩都很感动。”我和他开玩笑:“出名了,感觉如何?”老王平静地说,自己守岛是尽本分,没想到祖国和人民却这么关心自己。他说自己做不了别的,只能干好本职继续守好岛。我把喜糖攥在手里,暖在心头,夫妻俩那份质朴与纯粹,再度触动我的心,于是连夜写下《每一次流泪都是新感觉》。

        此后的5个月里,通过“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我把老王夫妇守岛的故事讲到全国各地,讲到数万人心中。

        来年新春,报社推出《行进中国·回家的故事》专栏,我打电话给老王的儿子王志国,让他带上我一起“回家”。那时,王继才刚从北京参加完2015年军民迎新春茶话会回来,他兴奋地告诉我,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了他,还和他聊了天。“总书记这么关心我们,我们更要守好开山岛,组织交给我的任务,我就要守岛守到守不动为止。”第二天吃完早饭,和一家人道别,看着眼前这个装上了太阳能、风力发电,盖上了卫生间、浴室,安上了电视机、空调的新小岛,我的眼眶却湿润了:开山岛的条件是变了,可环境没变,热闹一走,开山岛依然孤寂;老王的名气大了,可守岛的决心没变,支撑他的,不过是质朴的承诺和坚定的信念。当日,我写了《开山岛上的团圆饭》,我想讲好开山岛的故事,让更多的人在信仰的坚守和传承中,一天天挺拔起来。

        2016年“五一”,我再次上岛看老王,写下《开山岛上的第30个劳动节》。岛上营房的门上多了副对联:“甘把青春献国防,愿将热血化丹青。”光秃秃的小岛还多了许多绿意。聊起儿子王志国研究生毕业后选择成为一名戍边武警战士的往事,老王兴奋地说,自己守岛是报国,儿子从军也是报国,“一家人,两代兵,光荣!”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在这个家中代代相传。

        …………

        2018年7月28日,老王去世的第二天,我和他见了此生最后一面。本想“八一”建军节上岛看他,没想到还没赶上过节,就已阴阳两隔。这一天,开山岛无人值守,整个小岛在哭泣。站在岛上,回想起和老王相处的点点滴滴,我怎么也不敢相信,他竟然说走就走了。写完《坚守32年,王继才永远留在了开山岛》,我已泣不成声。

        稿件一经刊登,引起很大反响。习近平总书记对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王继才夫妇守岛的事迹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我想,这种热烈反馈,表达的是人民的情感、人民的心声。

        到此时此刻,王继才的故事已写过多轮,作为一名持续多年报道王继才事迹的记者,我则开始深思,在这个舆论纷扰、人心浮动的时代,王继才的去世为什么感天动地?

        9月,我写下稿件《一个人感动一个国》,我要写下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王继才,写下的是他朴素的大境界,写下的是对他的去世之所以感天动地的时代思考。稿件刊登后,王继才的儿子王志国给我发来一条信息,他说:郑大爷,您的文章永远是那么的朴实,但读完又情绪万千,在您的笔下,我仿佛又看到了父亲在开山岛上忙碌的身影!谢谢郑大爷!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习近平总书记道出了中华民族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力量所在。37年的记者生涯,我采写了许许多多“好人”“榜样”:人民的好干部孔繁森、英雄机长邱光华、最美教授景荣春,当他们的事迹凝注于笔端、生命凝固成定格时,我常常叹息:要是他们活着,该有多好!

        我连续4年,9次上岛,采写王继才夫妇,真的很有幸,也很庆幸。我是老王夫妇守岛人生的见证者,记录者;而他们,则是赋予我记者生涯以尊严和力量的人,让我更深切地明白“勿忘人民”这句话的分量。

        如今我已年近花甲,但只要是为人民书写,只要是推动社会进步、传递核心价值观的新闻,只要能让这些时代楷模精气神感染更多的人,我都会坚持下去。

        (本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