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19日 星期三

    让心灵从历史行走到未来

    ——评雪漠散文新作《匈奴的子孙》

    作者:赵阳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19日 16版)

        《匈奴的子孙》 雪漠 人民文学出版社

        《匈奴的子孙》是一本散文集,2017年9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让人意外的是,短短一个月该书就再版。书的封面冷色深邃、沧桑厚重,抚来顿感大气;细读它,宛若在历史和现实中行走、找寻,在找寻中收获深刻的思考、共鸣和思想的升华。放下书,就不再意外一本散文集会受到如此欢迎。

        《匈奴的子孙》记录了作者雪漠2014年从岭南到西部进行“一带一路”文化考察的大漠之旅。一路上,雪漠走过了民勤、雅布赖、阿拉善右旗、武威、天祝、天水,这些地区都是历史上匈奴的居住地。在作者眼中,它们是有着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存在,具有独特的价值,“千年来,古老的匈奴文化已经渗入了西部大地,千年后,我们进入西部大漠,试图寻找它的踪迹,感受它的气息。”于是,雪漠怀揣着定格文化的追求,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诚地同读者分享。全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篇名为《大地的记忆》,讲述了匈奴这个民族的发源与历史;下篇名为《当下的脚步》,讲述了他此次文化考察的“七站”之旅。这样的旅程,显然是一场饱含文化意味的行走;这样的写作,更是一次思想的行走,从历史到当下,从现在到未来。这样地行走在现代工业越来越昌明、物质追求越来越汹涌的当下,意义深远。

        行走的珍贵,首先在于作者的真情实意。与很多文化散文相比,《匈奴的子孙》尽管横跨千年、纵横捭阖,但在整本书里,却没有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故弄玄虚的史料卖弄,作者用最平实的语句,把他对匈奴文化的理解娓娓道来。即便是写到复杂的匈奴族群发展变迁和民族习俗,作者都能结合现存的文化现象,或是现实生活中的蛛丝马迹,进行了清晰明了的表达与呈现。这种讲述,既尊重历史,又把作者的人生体验、生活洞察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一个作家的真诚。

        行走的珍贵,还在于作者的忧患意识。可以说,不论是翻阅史书,还是行走于当下,作者都带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并自觉地进行自省。在第一站民勤,作者关注到当地的变化,从自然景观的改变,如绿洲的减少乃至消失,到人文环境的改变,如小富即安的心态,他写道:“当一个人面对困难的时候,永远都要想一想,为什么在同一个群体、同一个社会、同一个国度,总有一些人活得很好,一些人活不下去?是什么让同一条起跑在线的两个人,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轨迹和状态?这里面定然有它的原因。”在第二站雅布赖,面对美好纯净的景色,作者想到的是更深层次的问题:“眼前的雅布赖多么美好啊,这里有一种干净、美好的文化,有一种浓浓的令人怀念的东西。这种东西,已经在当下世界永远地消失了,在此处,它竟保存得如此完整,当地人却想用几栋现代化的楼房来打碎它。我真的有些心痛。但我明白,这种变化几乎是注定的。这就是人类的命运。”这样的反思渗透在书中的每一个章节。

        行走的珍贵,还在于作者对文本的哲学升华。如果说忧患意识和深刻自省,是一种写作自觉,那从当下出发,面向未来的展望和由此带来的哲学层面的思想升华,就充分彰显出写作实力和深厚学养。在《留住逝去的美好》一文中,作者对于“变化与永恒”进行了时空层面的哲学思考:“所有想要定格美好的人和文化,都是历史长河中逆行的浪花,行走得异常艰难。也正是因为艰难,它们才显得稀有和美好。”作者对文本的哲学升华,充满了人文情怀与现实观照,带给读者深刻的美学享受。

        写到这里,我又一次想起作者雪漠的话:“真正的有心人,或许会从中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取长补短,像积山石窟的工匠们打造艺术圣城一样,打造自己的灵魂和人生。因为这里毕竟隐藏了这么多的命运轨迹。”是的,当你身处喧嚣的闹市,或深陷生活的漩涡,不如坐下来,读一读这本书,让它引领你行走于历史与当下,启迪你拥抱更有价值的人生与未来。

        (作者:赵阳,系上海作家协会会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